病名,即杨梅疮。《幼幼集成》卷四:“小儿患此者,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,然非寻常胎毒可比。……小儿梅疮,最为恶候,倘发于一二月间,或半周之内,最难救治,以其毒禀先天,来路既远,方药难及,即日服数匙之药,
阙之上、天庭之下的部位。古人认为可作望诊咽喉病证的参考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阙上者,咽喉也。”近人报道此处涂敷巴豆朱砂膏防治白喉获效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通评虚实,高士宗注:“犹言统论虚实也。”本篇以论述虚实为中心,列举了五脏的虚实,四时的虚实,血气的虚实,重实、重虚,经虚络满,经满络虚,脉症虚实等,从而归纳出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”的
《辨证录》卷六方。麦门冬二两,天门冬、金银花各一两,人参三钱,生地黄、茯苓各五钱。水煎服。治消渴,气喘痰嗽,面红虚浮,口舌腐烂,咽喉肿痛,得水则解,每日饮水约一斗,属肺消者。
经穴名。代号ST27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腋门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脐下2寸,旁开2寸处。一说“去腹中行当各三寸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;并有第十一肋间动、静脉分支通过,外侧为腹壁下动
【介绍】:见王朝弼条。
人体部位名。指大鱼际部,在手腕之前,大指本节之后,有肌肉隆起如鱼,因名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鱼际者,手鱼也。”
书名。8卷。明·张吾仁撰。张氏以仲景学说为主,旁参诸家学术经验撰成此书,后由其孙张于乔录编,刊于1666年。本书详论伤寒、类伤寒以及和伤寒有关的多种病证的证治;选方比较广泛,颇多经验之谈。但对于病证的
见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卷五十一。即寿脾煎,见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中极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