郁证之一,见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。因风邪侵袭,郁而不散所致。症见头痛目胀,项背拘急,鼻塞身重,皮膜顽麻,瘾疹瘙痒,或恶寒壮热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八:“风邪袭人而郁,头痛目胀,鼻塞声重者是。”治宜疏散
运气术语。指值年的岁气(司天之气),迁居于一年的中位。《素问遗篇·本病论》:“正司中位,是谓迁正位。”如巳亥年厥阴司天,于上年(辰戍年)大寒日,太阳寒水之气应退位,而厥阴风木之气应迁居中位,以主持该年
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朱砂(以绢盛,线悬箸上,同升麻、麻黄、紫草、连翘四味,用新汲水入砂锅内,桑柴火煮一昼夜,取出朱砂研细)二钱,麻黄(连根节,蜜酒炙)八分,蝉蜕(去翅足)、蟾酥各三分,紫草(酒洗)、
医论著作。清·王德森撰。刊于1853年。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篇,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,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砭。其后列述湿温、麻疹、惊风、血证、喉症、暑病之方药证治。其中对“湿温用药
医案著作。2卷。清·李冠仙撰于1835年。作者盛赞《寓意草》,并仿其格式,故名。所载以内科杂病为主,兼有妇科、五官科等验案。案中议病、析因颇详,主张“药不执方,相宜而用”,同症异治,异症同治。立法处方
治法之一。①指阻塞不通的病证用补益固涩的方法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塞因塞用。”详塞因塞用条。②外治法之一。即塞法。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大蓟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又名《董氏斑疹方论》、《小儿斑疹方论》。1卷。宋·董汲撰。约刊于十一世纪末期。本书对小儿斑疹(即后来所称的痘疮、天花)的证候作了简要说明,并附方剂17首,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。解放后出版《小儿药
病名。①出《仙传外科秘方》卷九。即锐毒。见该条。②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四。发于耳后角孙、颅息二穴上下之疮。
气功术语。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。见偏差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