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剖学名称。指咽喉。《灵枢·经脉篇》:“足阳明之别,名曰丰隆……其别者,循胫骨外廉,上络头项,合诸之气,下络喉嗌。”参见咽喉、嗌、咽等条。
证名。古称鼻鼽。指鼻腔内时流清水样粘液。多由肺卫不固,风寒侵袭鼻窍所致。《中藏经·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》:“肺气通于鼻,和则能知香臭矣,有寒则善咳,……实则鼻流清涕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鼻病源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为其管盘绕于肛也。”即环肛漏。参见该条。
五液之一。即眼泪。见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为透明的水样液体,具有清洁和润泽眼珠的作用。若非因悲泣而流泪者,多属病态,常与肝经有关。
【介绍】:见郑承洛条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丁香阿魏丸,见该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鱼腥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砭石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镵石、针艾治其外也。”
简称排托。即内托中的托毒透脓法。详内托条。
出《雷公炮炙论》。即泽兰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