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外感嗽血

外感嗽血

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。指因外感时邪,损伤肺络的咳嗽吐血。因肺热内郁风寒外束者,症见发热形寒、咳嗽、脉象浮大。宜清热解表,用泻白散荆芥防风葛根之属。因风热犯肺者,症见发热口干,脉象浮数。宜清宣肺热,用桑杏汤。因燥火伤肺者,症见鼻干咽燥,舌红脉数,宜清燥润肺,用清燥救肺汤。如血出较多,均可配加茅根藕节等药。本证可见于肺炎、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感染等疾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麦牛

    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为王不留行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急性胰腺炎

    急腹症之一。系胰腺的急性炎症。多因情志不畅、饮食不节、外感风寒湿邪或蛔虫内扰,手术损伤等因素而致。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,痛引肩背,伴发热,恶心呕吐,便秘尿黄。如湿热炽盛,熏蒸胆汁外溢,可见黄疸;热盛毒

  • 小红米果根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对节树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杏参

    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荠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重方

    即复方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奇之不去则偶之,是谓重方。”详复方条。

  • 伤寒发惊

    病证名。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者。症见发热、恶寒,头、身骨节痛,无汗,手足牵动,目上视,搐搦有力,脉来浮紧。治宜疏散寒邪,用麻黄汤,或五积散(见清·庄一夔《惊风辨症必读书》)。

  • 苏葶滚痰丸

    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五十三方。炒苏子、炒苦葶苈子各一两,大黄(酒蒸)、黄芩各四两,煅青礞石、沉香各五钱。为末,水泛为丸,姜汤送下。治小儿食积生痰,气促痰壅,咳嗽频作,便秘者。

  • 卒失音

    病证名。突然声音嘶哑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:“喉咙者,气之道路;喉厌者,音之门户。有暴寒气,客于喉厌,喉厌得寒,即不能发声,故卒然失音也。”治宜温散寒邪。用金沸草散之类。

  • 经行暴怒

    病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经行,因事暴怒,气逆而厥。怒伤肝,肝藏血,因而崩注。但和肝气、清肝火,养肝血,则病自愈。宜柴胡抑肝散(柴胡、青皮、香附、丹皮、焦栀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炒蒲黄、荆芥、棕

  • 肢络

    经隧的支别络脉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去爪者,刺关节肢络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