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白苏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虻虫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严观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指惊骇不安,躁动不宁之证。详惊、躁条。
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土气不调,四肢不举,言无音声。”
病名。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。多由肺胃感受风寒,郁遏阳气,以致发为乳蛾。症见喉核肿大如李,头项不能俯,气塞不通,寸关脉浮紧(《病源辞典》)。治宜温散寒邪。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。或刺两手少商、少冲等穴。
《外台秘要》卷七引张文仲方。蜀椒(出汗)、半夏各一升,炮附子一两。为末,蜜和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丸,日三次。治胸中气满,心痛引背。
【介绍】:见唐宗海条。
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马勃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日逵,德安(今属江西)人。至吴、越间刻苦攻医,自悟心法。遇病经治辄应手而愈。撰有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》9卷(1628)。按摄生、脏象、经度、运气、脉候、色诊、病能、论治、针刺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