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肘后方》卷五。即早期乳痈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一:“夫产后吹妳者,因儿吮妳之次,儿忽自睡,鸣气不通,乳不时泄,蓄积在内,结成肿,壅闭乳道。致使津液不通,腐结疼痛,名曰吹妳。”妳,奶的异体字。
病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八。跗骨即蹠骨,左右各五块。多因跌打,压轧所伤,通常蹠骨基底部骨折最多,体部次之。局部肿胀、疼痛,压之痛剧,可有骨声,活动受限。治宜手法整复,夹缚固定。用药详见骨折条。
病证名。又名痘中呛逆。指痘疮饮水入咽而气逆喷出之症。为痘毒犯胃,津气受伤,气机上逆而成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痘中呛逆最凶危,沉香浓汁杏仁推。还把蜂糖多加水,按经煎透滤渣随,欲服晨时加好乳,汤中温热渐
病名。《景岳全书·杂病谟》卷二十八:“格阳喉痹,由火不归元,则无根之火,客于咽喉而然。其症上热下寒,全非火证。凡察此者、但诊其六脉微弱,全无滑大之意,且下体绝无火证,腹不喜冷即其候也。”俗称上热下寒喉
①指腹前壁的皮肤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任脉之别,名曰尾翳。……实则腹皮痛,虚则痒搔。”②中药名。大腹皮的简称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廉夫。东阳(今浙江东阳)人。著有《食物本草》二卷、《丹溪纂要》二卷。他在医学思想上,推崇朱丹溪。《丹溪纂要》一书,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。
治法术语。出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。指用药应因人制宜,对身体虚弱,不能胜任攻邪药物者,就给予气味薄而和缓的药治疗。
对暑病耗伤津气的治法。例如,病者高热不退,口渴、烦躁汗多、神疲少气、苔黄白而干、脉虚数无力,可用《温热经纬》清暑益气汤。本方着力于益气生津,兼清暑邪。若虚人挟湿而病暑者,则以《脾胃论》清暑益气汤为宜。
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冬春之季,风邪犯肺而致的喘嗽。症见恶寒,或微热,咳嗽气急。治宜疏风宣肺。用止嗽散加减。
见苏州医学院《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繁缕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