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干陷

干陷

证名。见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。为疮疡陷证之一。多见于有头疽化脓期。因气血双亏,正不胜邪,不能酿脓托毒外出所致。证见:应成脓而脓腐未透,根盘紫滞,疮顶干枯腐烂,脓少而薄,疮色晦暗,肿势平塌,闷胀疼痛或微痛,发热或微恶寒,自汗神疲,渐致神识不爽,脉虚数,甚则转为肢厥脉微的脱证。治宜补养气血,托毒透邪,佐以清心安神。方用托里消毒散,另加牛黄琥珀冲服,或安宫牛黄丸,或紫雪丹。若见肢冷、便溏、溲频者,宜温补托里,用神功内托散加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目下肿

    证名。.指眼胞浮肿。为水肿病初起常见症状之一。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:“诸有水气者,微肿先见于目下也。”又:“水者阴也,目下亦阴也。腹者至阴之所居、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肿也。”参见水病、目窠上微肿、风水条

  • 白兰

    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白兰花之简称,详该条。

  • 敷水处士

    【介绍】:见李宁条。

  • 中人

    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六。即客忤,详该条。

  • 停耳

    病名。又名聤耳。见《脉因证治》卷下。①系指耳内肿起,色赤疼痛,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七:“又有停耳者,耳内有生赤肉,或有脓肿是也,此有气郁生痰,内火攻冲,肿似赤肉,或兼脓汁溃烂,谓之停耳

  • 钚铫

    【介绍】:见环跳条。

  • 呛喉风

    病名。又名飞丝毒、抢食风。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。症见咽喉干燥,口中发泡。若饮食吞咽有碍,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“此症谓之飞丝毒,口中发泡丑药(雄精3克,梅片1.5克,胆矾0.3克)

  • 人体部位名。指腓肠肌部,俗称小腿肚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上踹内。”

  • 捏破涎涡儿

    出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六十二。即脾冷涎多。详该条。

  • 扶法

    推拿手法。见曹锡珍《外伤中医按摩疗法》。用一手扶持固定肢体,以便于另一手进行各种手法操作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