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浮小麦

浮小麦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来源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.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。果实成熟时采收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去杂质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
性味甘,凉。

功能主治止虚汗,养心安神。用于体虚多汗,脏躁症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生用或炒香用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别名浮水麦(《本草蒙筌》),浮麦(《纲目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汇言》

来源干瘪轻浮的小麦,水淘浮起者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小麦"条。

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。

性状干燥颖果呈长圆形,长约2~6毫米,直径约1.5~2.5毫米。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,略皱,腹面中央有较深的纵沟,背面基部有不明显的胚1枚,顶端有黄色柔毛。质坚硬,少数极瘪者,质地较软。断面白色或淡黄棕色。少数带有颖及稃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匀、轻浮,表面有光泽者为佳。

炮制拣去杂质,筛净灰屑,漂洗后晒干。

《纲目》:"焙用。"

性味甘咸,凉。

①《纲目》:"甘咸,寒,无毒。"

②《本草备要》:"咸,凉。"

功能主治治骨蒸劳热,止自汗盗汗。

①《本草蒙筌》:"敛虚汗。"

②《纲目》:"益气除热,止自汗盗汗,骨蒸虚热,妇人劳热。"
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补心,止烦,除热,敛汗,利小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炒焦研末。

复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:浮小麦,文武火炒令焦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饮汤调下,频服为佳。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)

②治男子血淋不止: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,砂糖煎水调服。(《奇方类编》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汇言》:"卓登山云,浮小麦系小麦之皮,枯浮无肉,体轻性燥,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。如湿胜多汗,以一、二合炒燥煎汤饮。倘属阴阳两虚,以致自汗盗汗,非其宜也。"

②《本经逢原》:"浮麦,能敛盗汗,取其散皮腠之热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浮小麦

药材名称浮小麦

拼音Fú Xiǎo Mài

英文名Blighted Wheat, shriveled wheat, light wheat

别名浮麦

出处出自《本草汇言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ticum aestivum L.

采收和储藏:夏至前后,成熟果实采收后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
原形态小麦,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秆直立,通常6-9节。叶鞘光滑,常较节间为短;叶舌膜质,短小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15-40cm,宽8-14mm,先端渐尖,基部方圆形。穗状花序直立,长3-10cm;小穗两侧扁平,长约12mm,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,每小穗具3-9花,仅下部的花结实;颖短,第1颖较第2颖为宽,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,有时延伸成芒;外稃膜质,微裂成3齿状,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,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;雄蕊3;子房卵形。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,长约6mm,浅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
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。

性状性状鉴定:干瘪颖果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。长约7mm,直径经2.6mm。表面黄白色,皱缩。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。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,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,另一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,四化建设性差。无臭,味淡。

以粒均匀、轻浮、无杂质为佳。

显微鉴别,颖果横切面:果皮与种皮愈合。果皮表皮细胞1列,壁较厚,平周壁尤甚;果皮中层细胞数列,壁较厚;横细胞1列,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,有纹孔;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。种皮棕黄色,细胞颓废皱缩,其内为珠心残余,细胞类方形,隐约可见层状纹理。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,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。

粉末特征:白色,有黄棕色果皮小片。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、椭圆形或圆三角状,直径30-40μm,侧面观呈双透镜状、贝壳状,宽11-19μm,两端稍尖或钝圆,脐点裂缝状;少复粒,由2-4或多分粒组成。②横细胞成片,细长柱形,长28-232μm,直径6-21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,长64-220μm,直径16-42μm,壁念珠状增厚。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,壁念珠状增厚。⑤非腺毛单细胞,长40-950μm,直径10-30μm,壁厚5-10μm。

鉴别薄层角谱:取本品细粉0.1g,加70%乙醇1ml,冷浸过夜,上清液作点样用。并以果糖、蔗糖、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。分别点样于硅胶G-1%CMC薄板上,以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5)上层液展开,展距10cm,重复1次。喷以a-萘酚硫酸溶液,加热后果糖、蔗糖、棉子糖显蓝紫色。

炮制拣去杂质,筛净灰屑,漂洗后晒干。《纲目》:焙用。

性味味甘;性凉

归经心经

功能主治除虚热;止汗。主止阴虚发热;盗汗;自汗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止汁,宜微炒用。

注意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。”

复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: 浮小麦,文武火炒令焦,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钦汤调下,频服为佳。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。(《卫生宝鉴》)②治男子血淋不止: 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,砂糖煎水调服。(《奇方类编》)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汇言》:卓登山云,浮小麦系小麦之皮,枯浮无肉,体轻性燥,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。如湿胜多汗,以一、二合炒燥煎汤饮。倘属阴阳两虚,以致自汗盗汗,非其宜也。

2.《本经逢原》:浮麦消克敛盗汗,取其散皮膝之热也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珊瑚草

    药材名称珊瑚草拼音Shān Hú Cǎo别名缠百合出处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竹叶吉祥草的花。夏季采收花序,晒干。原形态竹叶吉祥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攀援状草本,长0.5~1米

  • 水朝阳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朝阳根药材名称水朝阳根拼音Shuǐ Zhāo Yánɡ Gēn出处《云南中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水朝阳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水朝阳"条。功能

  • 赤阳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赤阳子药材名称赤阳子拼音Chì Yánɡ Zǐ别名救军粮、赤果、纯阳子、火把果(《滇南本草》),红子(《分类草药性》),救兵粮(《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)),水沙子(《

  • 大叶黄杨根

    药材名称大叶黄杨根拼音Dà Yè Huánɡ Yá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大叶黄杨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japonzcus Thunb.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挖根部,洗

  • 蛇果黄堇

    药材名称蛇果黄堇拼音Shé Guǒ Huánɡ Jǐn别名扭果黄堇、断肠草出处据《晶珠本草》记载,不产哇夏嘎的地方,可用那冬赛果代替。让钧多吉说:耶冬赛果清热。叶、花状如当日丝哇(高山紫堇),花黄色,

  • 微籽

    药材名称微籽来源大戟科微籽Baliospermum effusum Pax et Hoffm.,以根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。性味辛,温。功能主治解毒驱虫,散瘀消肿。主治跌打损伤,骨折,蛔虫病,黄疸型肝

  • 炙甘草

    药材名称炙甘草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。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,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微有光泽,切面黄色至深黄色,形成层环明显,射线

  • 小红袍

    药材名称小红袍拼音Xiǎo Hónɡ Páo别名五叶藤、五月藤、地星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普渡天胡荽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drocotyle handelii Wolff采收和储藏:夏、

  • 盐麸树白皮

    药材名称盐麸树白皮拼音Yán Fū Shù Bái Pí出处《开宝本草》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已去掉栓皮的树皮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盐麸子"条

  • 牧马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牧马豆药材名称牧马豆拼音Mù Mǎ Dòu别名黄花苦豆子、野决明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,枪叶野决明、苦豆(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)。出处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来源为豆科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