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白毛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天花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。由于血虚而致经行或先或后,或先后无定期,血色淡红,量涩少等。因肝脾血虚者,兼见抑郁不乐,胸乳胀闷不舒,食少腹胀,便溏等,治宜补血为主,方用四物汤,寒加肉桂,热加黄芩;肝
经穴别名。出《素问·气府论》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作上关穴别名。见该条。
针刺和艾灸的合称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刺灸砭石毒药所主。”
指形体健康无损。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篇》:“君王众庶,尽欲全形。”
病证名。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。亦称太阴脏证。《通俗伤寒论·伤寒本证》:“邪传太阴脏证,口淡胃钝,呕吐清水,大腹痞满,满而时痛,自利不渴,渴不喜饮,小便短少色白。……此太阳寒邪,直入足太阴脏证也
病名。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五。多因肝火暴盛,逼血沸腾,复被外邪所搏而致。症见颈生瘿块,皮色紫红,上有交叉露现的赤脉红丝。治宜滋阴抑火,养血化瘀。用芩连二母丸,或以海藻、海蛤、昆布、泽泻、猪靥、黄
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见《圣济总录》。即白头翁茎叶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