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热发黄

湿热发黄
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疸》。多因湿与热搏,郁而发黄。属阳黄范畴。《伤寒全生集·辨伤寒发黄》:“湿热发黄,一身尽痛,发热口渴小便不利,色如熏黄,暗而不明也。”湿重于热者,兼见头重身倦,胸脘痞满,治宜利湿为主,参以清热,可用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。若热重于湿者,色如橘黄鲜明,口渴甚,则宜清热为主,佐以利湿。可用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等。参见阳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挫伤

    病名。由于跌打、挤压、钝挫所致的软组织损伤。患处疼痛、肿胀、青紫、压之痛剧,但皮肤完整无破伤;严重者可致肌肉撕裂或深部血肿,甚则伴有内脏损伤。治宜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。内服复元活血汤,外敷栀乳散或五加皮

  • 逆注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温溜,见该条。

  • 热郁

    ①六郁之一,一称火郁。因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而化热。主症有头痛、口干苦、情绪急躁、胸闷胁胀、嘈杂吞酸、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,或目赤耳鸣,舌红苔黄,脉弦数等。②亦作热遏。指热邪阻遏于内不能透泄。主要表现为心

  • 目衄

    病证名。指眼内出血证。又名目血。目衄含义有二:①指血自泪窍出。《医宗金鉴·杂病心法要诀》:“目出血,曰目衄。”唐容川《血证论》卷二:“泪窍出血,乃阳明燥热所攻发,犀角地黄汤加归尾、赤芍、银花、白芷、粉

  • 溪温

    古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水毒候》。又称水毒病。详该条。

  • 胡骏宁

    【介绍】:见胡宪丰条。

  • 人参启脾丸

    即启脾丸,见该条。

  • 阳人

    出《灵枢·通天》。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。太阳之人及少阳之人均属于此。参五态条。

  • 中发疽

    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即衡疽①。见该条。

  • 禁灸穴

    古人认为禁灸的穴位。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重要器官或动脉邻近处,如睛明、丝竹空接近眼球;人迎在颈动脉处,经渠在桡动脉处等。《针灸甲乙经》最早记载禁灸24穴,后世逐渐有所增加,近代由于医学进展,对禁灸穴的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