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疟

湿疟

疟疾之一。①因外着雨露,内停水湿所致者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疟叙论》:“病者寒热身重,骨节烦疼,胀满,濈濈自汗,善呕。因汗出复浴,湿舍皮肤,及冒雨湿,名曰湿疟。”治用术附汤草果厚朴汤等。②即暑疟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湿疟即暑疟。湿热疟之症,身体重痛,肢节烦疼呕逆胀满,胸膈不舒,此湿热疟之症也。湿热疟之因,《内经》云,因得秋气,汗出遇风,及得之以浴,水气舍于皮肤之内,与卫气并居。卫气者,昼日行于阳,夜行于阴,此气得阳而外出,得阴而内薄,内外相薄则疟日作。”治疗上,身体重痛、肢节烦疼、脉浮紧者,羌活败毒散;右脉弦长、呕逆胸满者,柴葛平胃散六脉洪数、湿热者,加味香薷饮。参见疟疾、暑疟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贝母栝蒌散

    《医学心悟》卷三方。贝母一钱五分,栝蒌一钱,天花粉、茯苓、橘红、桔梗各八分。水煎服。功能润肺清热,理气化痰。治燥热伤肺,咳嗽痰黄,咯痰不爽,咽干喉痛。方中主以贝母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;辅以栝蒌清热涤痰而

  • 经水或多或少

    病名。见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。亦名经水乍多乍少。多因肝郁脾虚,久而阴虚生热,冲任失调所致。症见经来血量或多、或少不定,兼见面色萎黄,头目眩晕,饮食不思,五心烦热等。治宜先用清凉散(黄芩、知母、当归、丹皮

  • 虚哮

    病名。指元气素虚,反复日久的哮证。《寿世保元·哮吼》:“哮吼十数年,发则上气喘促,咳嗽吐痰,自汗,四肢发冷,六脉沉细,此气虚脾弱。”《类证治裁·哮症》:“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,为虚,其盐哮、酒哮、糖哮,

  • 月水不调

    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七。即月经不调,详该条。

  • 高风内障

    病名。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八。即高风雀目内障。详该条。

  • 内肾

    即肾脏。与外肾(男子外生殖器)相对而言。

  • 荣气

    即营气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:“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,荣卫俱虚,则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”参营气条。

  • 庞鹿门

    【生卒】:十六世纪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湖北人。李时珍的弟子,年幼时跟从李时珍一起编写《本草纲目》,查阅了古代的许多本草书籍,并且亲自查看实物,得到李时珍的传授,但不肯轻易为人治病,老年时方应诊,治疗常

  • 铁丝草

    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猪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王协中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敬义。上海市上海县人。精于温疫、伤寒等传染病,撰有《疫疠溯源》一书(1761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