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瘀血

瘀血

血液瘀滞体内,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,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。可因病致瘀,如跌扑损伤、月经闭止、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;也可因瘀致病,引起气机阻滞,经脉阻塞,瘀热互结,积瘀成瘕,甚至蓄血发狂等。临床表现较复杂,如面色黧黑,肌肤青紫,皮肤干枯如鳞状,局部固定性刺痛、拒按,紫色血肿小腹硬满,胸胁撑痛,经闭,大便黑色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涩,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,均属瘀血的见症。此外,久病多挟瘀,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。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:①血循环障碍,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、郁血、出血、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。②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、变性、坏死、萎缩或增生等。③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。④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肉瘤

    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一。多因思虑伤脾,脾气郁结所致。瘤体初如桃李,渐大如拳,其根宽大,坚实柔韧,皮色不变,无热无寒。治宜健脾益气,开郁化痰。用归脾汤化裁,亦可手术治疗。相当于肌纤维瘤。

  • 补可去弱

    用补益之药,以治虚弱之证。《汤液本草》卷上:“补可以去弱,人参、羊肉之属是也。”又如参芪膏(即参、芪合用熬膏),可治脾肺气虚。又如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等,可用四君子汤以补脾益气。

  • 两颐

    推拿穴位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位于上口唇两旁。作为望诊处之一。《幼科推拿秘书·穴象手法》:“两颐,在上口唇两旁,即腮也。”《针灸大成》卷十:“更有两颐胚样赤,肺家客热此非宝。”

  • 厥阴热证

    指邪热之郁于厥阴经而出现热厥、热利等证候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。”又:“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”均属厥阴热证。参见厥阴病条。

  • 土气不调

    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土气不调,四肢不举,言无音声。”

  • 针灸

    针灸疗法的简称,见该条。或作针刺及艾灸的合称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:“有病颈痈者,或石治之,或针灸治之。”

  • 野薄荷

    见《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》。为山藿香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悬厘

    经穴名。代号GB6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手足少阳、阳明之会。位于鬓角之下际,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下1/2中点处。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、静脉顶支。主治偏头痛,耳鸣,癫痫,目

  • 常色

    即正色。详该条。

  • 气虚头痛

    病证名。指气虚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。见《脉诀·头痛》。《兰室秘藏·头痛门》:“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者,肠胃之所生,乃气虚头痛也。”常兼有神疲乏力,饮食无味,脉弱,或大而无力,遇劳则头痛更甚等。治宜健脾益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