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真热假寒证

真热假寒证

证名。即阳证似阴。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。因内热过盛,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阳极反能寒厥,乃内热而外寒,即真热假寒也。假寒者,火极似水也。凡伤寒热甚,失于汗下,以致阳邪亢极,郁伏于内,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,故为身热发厥,神气昏沉,或时畏寒,状若阴证。凡真寒本畏寒,而假寒亦畏寒,此热深厥亦深,热极反兼寒化也。大抵此证,必声壮气粗,形强有力,或唇焦舌黑,口渴饮冷,小便赤涩大便秘结,或因多饮药水,以致下利纯清水,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,察其六脉,必皆沉滑有力,此阳证也。凡内实者,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,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,内不实者,以白虎汤之类清之。若杂证之假寒者,亦或为畏寒或为战栗,此以热极于内,而寒侵于外,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,因而寒慄。此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,所谓恶寒非寒,明是热证。但察其内证,则或为喜冷,或为便结,或小水之热涩,或口臭躁烦;察其脉必滑实有力。凡见此证,即当以凉膈芩连之属,助其阴而清其火,使内热既除,则外寒自伏,所谓水流湿者,亦此义也。故凡身寒厥冷,其脉滑数,按之鼓击于指下者,此阳极似阴,即非寒也。”参见阳证似阴、寒热错杂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摩诃衍

    【介绍】:见马哈也那条。

  • 散热消毒饮子

    《审视瑶函》卷三方。炒牛蒡子、羌活、黄连、黄芩、薄荷、防风、连翘各等分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目肿如杯,疼痛,泪多,羞明。

  • 尤怡

    【生卒】:?~1749年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在泾,号拙吾,晚号饲鹤山人。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年轻时家贫而好学,曾在寺院卖字为生,能诗文,后业医,结交不少著名文人学士(如沈德潜)。晚年,医术益精,治

  • 胎垢

    ①见《妇科易知录》:“虽已受孕,亦有月经依旧时下者,谓之胎垢。”即激经。详该条。②见清·鲍相璈《验方新编》卷五。即鳞体。见该条。

  • 麦花散

    《类编朱氏集验方》卷五方。大麦曲、芫花(醋浸一宿,煮干,炒)各等分。为末,每服一钱,食后柳枝煎汤调下。治肺气胀实,喘急胸满。

  • 沈氏脚气汤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身形门》卷二十九方。萆薢五钱,茯苓、桑枝各三钱,苍术、薏苡仁、牛膝各二钱,秦艽、泽泻各一钱半。水煎服。治寒湿而致的脚气肿痛,成疮肿烂,不能步履,脉沉缓者。

  • 伤寒杂病论义疏

    书名。16卷。刘世祯述义,刘瑞瀜疏证。刊于1924年。据刘世祯氏自称,因母丧,于江西某山谷中遇“张老”,张老授以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,与世传本不同,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,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,补充

  • 治疔汇要

    书名。又名《治疗大全》。2卷。清·过铸撰。刊于1896年。卷上为治疔总论,辨证及50余种疔症;卷下列治疗的方剂和药物。

  • 三增茴香丸

    《是斋百一选方》卷十五方。又名三层茴香丸。第一料:茴香(舶上者,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,和盐称)、川楝子(炮,去核)、沙参(洗,锉)、木香(洗)各一两。为细末,以水煮米粉稠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温

  • 小腹痈

    病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四,又名小腹疽、少腹疽、丹毒痈。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、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。若高肿红活,疼痛牵背,易溃脓稠者易治;若漫肿坚硬,难溃,溃则脓稀者难治。初起可用艾灸患处七壮,内服仙方活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