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位于胸部第六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六寸处。主治肠鸣,腹满,胀痛,肋间神经痛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病名。①痈疽五发之一。《卫济宝书》卷上:“瘭者,始初聚结尖肿,根脚赤白色,高处带红赤,肿实疼痛,憎寒壮热,口干渴,百节疼痛,困倦沉重。饮食者,未破者,即下大车螯散。如先破,下小车螯散,然后服轻肌活脓内
子午流注用语。《针灸大全》:“三焦乃阳气之父,包络乃阴血之母。”“阳干注腑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而重见者,气纳于三焦。”指凡阳经开过五输穴之后,由于三焦为阳气之父,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原则,再按“他生我”
病名。疟疾之一。①指专受暑邪而得疟者。《证治汇补·疟疾》:“暑疟者,其症大寒,大烦,大喘,大渴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,单热微寒,宜清暑解表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疟疾源流》:“暑疟者,专受暑而得,
方书。1卷。清·司马湘(晴江)辑。辑年不详。此书汇集七珍双治散、金疮铁扇散等42方,多为外科验方。卷末附“市肆所卖丸散膏丹目录”,收回生再造丸、瞻酥丸等25方;“治杂方目录”,收治哮喘方等治蛇头疔方等
病名。见《经效产宝·续编》。多因产后血虚,腠理不密,多汗复遇风邪相搏所致。症见口噤,背强如痫状,身反折,气息如绝,频繁发作。急宜灌服小续命汤。
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蕴谷。安徽休宁人。世业医,父十洲、伯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世。文绮承家学,留心活人术,不求仕进。自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,以迄金元诸大家,多所钻研,于景岳全书,尤得其精髓。著《杂症会心录》两
【生卒】:1789~1847【介绍】:清代人。字瀹斋,别号云娄农。曾任翰林院修撰,江西、湖北学政,兵部侍郎,及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山西等地巡抚和总督。他在各地广泛搜集植物标本,绘制成图,参考
病名。见高淑濂《胎产方案》。多因产后气血更虚,风寒湿邪乘虚入胆,郁而化热,蕴蒸胆汁,泛溢肌肤,皮肤色黄,甚者目黄,尿黄如茶汁者,治宜加减阴疸汤(人参、柴胡、白芍、甘草、干姜、半夏、党参)。阳亏者加桂附
见《东垣试效方》卷五。即助阳和血补气汤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