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探讨气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知识。是在当时天文、历法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约起于汉代,而盛于唐宋,为古代农家、医家、兵家、阴阳家、天文历法家等所广泛应用。在医家其内容集中反映在王冰注释的《素问·天元
病证名。见《洞天奥旨》卷十二。即瘙疳。见该条。
见藏府标本药式条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官医提举司之主要负责官员,始设于1288年(至元二十五年),官阶为从六品。
易学术语,出《易·系辞上》。指由太极之气而分生的阴阳二气,参见“太极”条。
用主治不同的药物组合而成的方剂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,治外有表寒,内见阳虚之证,用麻黄解表发汗,附子温经助阳,细辛温通表里,以兼收疗效。
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为新蒙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徐州《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。为黄荆枝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泛指因疮毒邪盛正虚,或失治、误治,致使毒邪内攻,扰及心营所致。证见心中烦乱,神昏,或恶心欲呕等。相当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。治法参见疔疮走黄。
即皴揭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