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肾病

肾病

五脏病候之一。出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等篇。泛指肾脏发生的多种病证。肾病以虚证为多,所谓实证,也多属本虚标实肾虚多由精气耗伤所致。临床表现有头晕耳鸣精神不振,腿膝痿弱,腰痰遗精等。若肾阴虚,伴见颧红潮热口干咽痛等症。肾阳虚,伴见肢冷畏寒,阳萎,夜尿多,或黎明前泄泻等症。又有肾不纳气而致气喘者,阳虚水泛而致水肿者。其他如气化功能失常,或阴虚火旺湿热下注等,可发生癃闭淋浊等病症。病情不同,当辨证施治。选用益精气,滋肾阴,温肾阳补肾纳气温阳行水滋阴降火,以及清利湿热等法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曲转处

    见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。指可活动的关节部位。

  • 约束

    人体部位。《灵枢·大惑论》:“肌肉之精为约束。”①张景岳《类经》卷十八注:“约束,眼胞也。”②泛指眼睑、眶筋膜、眼外肌等。

  • 套管进针法

    进针法之一。用稍短于所用毫针的空心细管一根,竖置穴上,然后将平柄毫针放入管腔,用食指快速叩击露出的针柄,使针迅速进入皮下,随即除去套管,可以减轻进针疼痛。

  • 李子仁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李核仁,详该条。

  • 孙橹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号南屏。东阳(今浙江东阳)人。精于医,著有《医学大成》、《活命秘诀》、《脉经采要》,皆佚。

  • 一炁(qì 气)丹

    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卷五十一方。人参、制附子各等分。为细末,炼白蜜为丸绿豆大,每服三分至一钱,白开水送下。治脾肾虚寒,不时易泻,腹痛,阳萎,怯寒等症。

  • 背胛中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肘后备急方》:“狂走欲斫刺人,或欲自杀,骂詈不息,称鬼语者,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;又灸两肘屈中五壮,又灸背胛中间三壮,三日报灸三。”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》将后者列作奇穴,定位在肩胛骨冈下

  • 百晬(zui 醉)内嗽

    病名。出《幼科发挥》。又名百日内嗽、乳嗽、胎嗽。指婴儿出生百日内出现的气憋、痰嗽。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、湿热之邪,郁于肺卫,聚液成痰,痰热阻肺,肺失肃降,气机逆乱所致。临床以发病急,变化快,由肺累及心肝

  • 吐蛔

    证名。蛔古作蚘。出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。指呕吐蛔虫。《仁术便览》卷四:“吐蛔虫,以苦楝根为君,佐以二陈汤。”亦可用安蚘法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:“凡吐蚘者;必因病而吐蚘,非因蚘而致吐也。故不必治

  • 筛骨

    解剖学同名骨。位于额骨与蝶骨之间,此骨有空泡小孔,是含气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