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流涎。详该条。
①指大便溏泄之属于虚证者。多因脾胃虚弱,肾阳衰微所致。症见面色萎黄,倦怠乏力,食少嗳气,大便稀薄而无酸臭味,舌淡嫩苔白,脉虚等。治宜补中温肾。②指脉虚而又下泄,为阴血损耗之候。《素问·玉版论要篇》:“
病证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又名挟热痛。小儿热邪内积、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。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,壮热烦躁、手足心热、多发于夜。治宜清热理气。用四顺清凉饮(白芍、当归、大黄、甘草)加青皮、枳壳,亦可针刺行间
病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妊娠身居富贵,口厌肥甘,忧乐不常,饮食不节,饱则即卧,贪闲久坐,血多饮溢,气壅痰生,致令胞胎肥厚。……九月以后,儿已转身,可服催生如意散保产。”(官桂、甘草、川芎、白芷、陈
十三鬼穴之一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百邪所病者,针有十三穴……第十三针舌头一寸,当舌中下缝,刺贯出舌上,名鬼封。”今多指经外奇穴海泉,见该条。
①五运六气的六气之一。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:“阳明之上,燥气主之。”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岁金太过,燥气流行。”参五运六气条。②六淫之一。参见燥条。
舌中根红而尖燥黑。为脏腑皆热,而心经尤热。宜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清心解毒(见《辨舌指南》)。
证名。指邪热亢盛,内外俱实的病证。见《此事难知·热有虚实外何以别》。多因热邪入侵,里热炽盛,或痰瘀、宿食阻滞所致。《万病回春·伤寒总论》:“伤寒阳毒斑黄者,狂叫欲走也。其症表里俱实,内外皆热,脉数有力
痧证之一。病处见细白色毛,状如羊毛。《痧症全书》卷中:“羊毛痧,腹胀连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,用烧酒瓶头泥筛细,和烧酒作团,辊擦痛处,即有细白毛粘团上。”古人用铜钱置病所。以艾火烧钱上,外将瓦罐或竹罐合之
温法之一。即温胃散寒。用温热药治疗胃寒证的方法。症见胃脘胀满,疼痛绵绵,遇热则减,遇寒加剧,泛吐清涎,脉沉迟,苔白滑等,方用良附丸或选用良姜、干姜、丁香、吴茱萸、豆蔻、肉桂、川朴等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