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蚺蛇肉

蚺蛇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蚺蛇肉

药材名称蚺蛇肉

拼音Rán Shé Ròu

出处食疗本草

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

原形态蟒蛇,又名:蟒、王蛇(《尔雅》),南蛇、埋头蛇(《纲目》),王字蛇(《纲目拾遗》),琴蛇。

全长达4.6~6米。头小,吻端扁平。上唇鳞11~13片,不与眼相碰。眼的前缘、下缘及后缘围有6~8片眼鳞。眼小,瞳孔垂直椭圆形。头背鳞片对称,形小而数目较多。体鳞光滑无棱,在颈部约54~64行,体中部65~72行,肛前40~44行。腹鳞在腹部中间,长不达体侧,约255~202片。尾下鳞65~71片。在肛门两侧有距状的后肢痕迹。体背及两侧均呈云豹状大块斑纹;头背黑色,从颅顶鳞后边到颈部有长约10鳞、宽约3鳞的黄褐色斑一条。又从吻端沿鼻孔上缘、眼前鳞上鳞的1/2到眼后,两侧各有一条宽约2鳞半的黄色带状纹,经过体背两侧直达尾端,眼后及眼下有一黑斑。喉下黄白色。

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,能绞死及吞食体重二、三十斤的野麂和山羊等动物,但主要以鼠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。无毒。

生境分部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。

性味《纲目》:"甘,温,有小毒。"

功能主治祛风,杀虫。治风痹,瘫痪,疠风,疥癣。

①孟诜:"作脍食之除疳疮;小儿脑热,水渍注鼻中;齿根宣露,和麝香末敷之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温疫气,可作脍食之。"

③《本草拾遗》:"主喉中有物,吞吐不得出者,作脍食之。"

④《纲目》:"除手足风痛,杀三虫,去死肌,皮肤风毒疠风,疥癣恶疮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煮食、浸酒或焙干研末。

复方①治诸风瘫痪,筋挛骨痛,痹木瘙痒,杀虫辟瘴,及疠风疥癣恶疮:蚺蛇肉一斤,羌活一两(绢袋盛之)。用糯米二斗,蒸熟,安曲于缸底,置蛇于曲上,乃下饭,密盖,待热取酒,以蛇焙研和药,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,忌风及欲事,亦可袋盛浸酒饮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蚺蛇酒)

②治狂犬咬人:蛇脯一枚,炙,去头,捣末,服五分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蚺蛇肉

药材名称蚺蛇肉

拼音Rán Shé Ròu

英文名Python

别名蟒蛇 、蟒、王蛇、南蛇、埋头蛇、王字蛇、琴蛇

出处出自《食疗本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蟒科动物蟒蛇除去骨脏及皮的全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两季,捕杀蟒蛇时用绳缚住头部,尾部用带绳的铁钩钩住肛门,两头拉紧,固定在柱子上,先在肛门前切小口,割断血管放血,然后剖腹去骨脏,剥皮,剔出脂肪,洗净晒干。

原形态蟒蛇,全长6-7m。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。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,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、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,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。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,头部腹面黄白色,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。眶前鳞2,眶后鳞3或4;上唇鳞10-12,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,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。背鳞平滑无棱,中段65-72行;腹鳞较窄小,255-263;尾下鳞65-69对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低山丛林中,夜间活动,能吞吃重10-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,但主要以鼠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
性味味甘;性温

归经肝经

功能主治祛风活络;杀虫止痒。主风痹;瘫痪;疠风;疥癣;恶疮

用法用量内服:适量,煮食,浸酒;或焙干研末。

复方①治诸风瘫痪,筋挛骨痛,痹木瘙痒,杀虫辟瘴,及疠风疥癣恶疮: 蚺蛇肉一斤,羌活一两(绢袋盛之)。用糯米二斗,蒸熟,安曲于缸底,置蛇于曲上,乃下饭,密盖,待熟取酒,以蛇焙研和药,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,忌风及欲事。亦可袋盛浸酒饮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蚺蛇酒)②治狂犬咬人: 蛇脯一枚,炙,去头,捣末,服五分匕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)

各家论述1. 孟诜:作脍食之除疳疮;小儿脑热,水渍注鼻中;齿根宣露,和麝香末敷之。

2.《食疗本草》:主温疫气,可作脍食之。

3.《本草拾遗》:主喉中有物,吞吐不得出者,作脍食之。

4.《纲目》:除手足风痛,杀三虫,去死肌,皮肤风毒厉风,疥癣恶疮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八哥

    药材名称八哥拼音Bā Gē别名寒皋(《淮南万毕术》),鸲鹆(《唐本草》),花鹆(《荆楚岁时记》),哵哵鸟(《广韵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椋鸟科动物八哥的肉。原形态八哥(《纲目》) 体长约25厘米。嘴形

  • 白花九里明

    药材名称白花九里明拼音Bái Huā Jiǔ Lǐ Mínɡ别名白花、青羊藤、六月零、千里光、九里明、管芽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假东风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riparia (B

  • 四川红淡叶

    药材名称四川红淡叶拼音Sì Chuān Hónɡ Dàn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川黄瑞木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dinandra bockiana Pritz. exDueks采收和储藏:

  • 白鬼笔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鬼笔药材名称白鬼笔别名鬼笔、鬼笔菌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. ex. Pers.,以菌柄及菌托入药。生境分部夏秋两季雨后,产生在

  • 黄桷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桷浆药材名称黄桷浆拼音Huánɡ Jué Jiānɡ出处《草木便方》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汁液。功能主治①《草木便方》:"治疥癞,血风癣。"②

  • 羖羊角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羖羊角药材名称羖羊角拼音Gǔ Yánɡ Jiǎo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牛科动物雄性山羊或雄性绵羊的角。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。小白鼠接种艾氏腹水癌后9天,灌胃给予绵羊角100%煎剂,

  • 李核仁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李核仁药材名称李核仁拼音Lǐ Hé Rén别名李仁、李子仁、小李仁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吴普本草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种子。6~7月采收果核。洗净,击破外壳,取

  • 阴蚼

    药材名称阴蚼拼音Yīn Qú出处《医林纂要》来源为平胸龟科动物大头平胸龟的全体。原形态体略呈扁圆形,腹背均有坚硬的鳞甲,甲长约16厘米,宽约12厘米。头大,不能缩入甲内;头部覆有整块的角质鳞

  • 蕨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蕨根药材名称蕨根拼音Jué Gēn别名蕨鸡根(《分类草药性》),乌角、小角(《湖南野生植物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。秋、冬挖取,洗净,晒干。性味《纲目》:

  • 一匹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一匹草药材名称一匹草拼音Yì Pǐ Cǎo来源兰科卷瓣兰属植物梳帽卷瓣兰Cirrhopetalnm andersonii Hook. f.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鲜用或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