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卷十四。即眼力。详该条。
即苇茎汤,见该条。
古病名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:“遍身忽皮底混混如波浪声,痒不可忍,抓之血出不能解,谓之气奔。以人参、苦杖、青盐、细辛各一两,作一服。”
病证名。多见于小儿。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,结于咽喉所致。症见咽喉肿痛,干涩,失声不语。治宜解毒祛邪。用粘子解毒汤加减。参见痘疮条。
出《外台秘要》卷第三十五。详“大小蒸”条。
指水邪犯肺,出现喘逆症状。《素问·脉解篇》:“所谓上喘而为水者,阴气下而复上,上则邪客于脏腑间,故为水也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即倒睫拳毛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原机启微》。即迎风流泪。详该条。
内经十二脉之一。同实脉。《诊家正眼》:“曰坚者,实之别名也。”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吉祥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