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行针

行针

①《灵枢经》篇名。行针,即运针。本文专论针刺反应,故名。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,血气阴阳有盛衰,所以针感也不一致。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,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。②针刺运针手法,目的是积累刺激时间,提高疗效。如针刺得气后,连续提插、捻转,维持一定时间;或针留穴位内,每隔数分钟提插、捻转一次,反复多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胃降逆

    治疗胃热呃逆的方法。临床用于因胃热而引起呃逆的证候。常用《温病条辨》新制橘皮竹茹汤。

  • 戴原礼

    【介绍】:见戴思恭条。

  • 击探天鼓

    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。又名击天鼓。两手掌掩耳,手指置脑后,用食指压住中指,再滑下轻弹后脑部,耳内如有击鼓之声。有清醒头脑,预防耳疾等作用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九十九:“天鼓者,耳中声也。举两手心紧掩耳门,

  • 胞冷无子

    见《妇科玉尺》卷一。即胞寒不孕。详该条。

  • 北庭砂

    出《四声本草》。为硇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历疮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即蠹疽之多发、大小不一者。证治见蠹疽条。

  • 大肠湿热

    指湿热蕴于大肠的病变。常因饮食不节不洁,损伤肠胃,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。症见腹痛下痢,里急后重,或便脓血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多见于结肠炎、痢疾。治宜清热燥湿。

  • 气逆

    气机逆乱失常。主要指气机上逆,亦包括气机横逆。前者常因郁怒伤肝、或火热上冲,以致气升不降而逆于上,亦可由于痰壅、食积、形寒饮冷、上实下虚等原因,致气不顺降而上逆,头目眩晕、为其常见证候,甚则可见颠仆昏

  • 脚气

    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三。古名缓风、壅疾,又称脚弱。因外感湿邪风毒,或饮食厚味所伤,积湿生热,流注腿脚而成。其证先见腿脚麻木,酸痛,软弱无力,或挛急,或肿胀,或萎枯,或发热,进而入腹攻心,小腹不仁,

  • 膝阳关

    经穴名,代号GB3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原名阳关。《千金要方》名关阳。《针灸大全》名足阳关。近称膝阳关。别名寒府、阳陵、关陵,属足少阳胆经。位于膝外侧,阳陵泉穴上3寸,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。另说在阳陵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