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鹿藿

鹿藿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鹿藿

药材名称鹿藿

拼音Lù Huò

别名老鼠眼、饿蚂蝗[湖南]、痰切豆

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切片,晒干。

性味苦、辛,平。

功能主治消积散结,消肿止痛,舒筋活络。用于小儿疳积,牙痛,神经性头痛,颈淋巴结结核,风湿关节炎,腰肌劳损;外用治痈疖肿毒,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草或鲜根捣烂敷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鹿藿

药材名称鹿藿

拼音Lù Huò

别名鹿豆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荳豆、野绿豆(《纲目》),野黄豆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老鼠眼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老鼠豆、野毛豆、门瘦、酒壶藤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鸟眼睛豆、大叶野绿豆(《浙江天日山药植志》)。

出处《本经》

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茎叶。5~6月采,晒干。贮干燥处。

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,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。茎蔓长。3出羽状复;侧生小叶斜阔卵形,或斜阔椭圆形,长2~6厘米,阔1.5~4.5厘米,先端短急尖,基部圆形:顶生小叶近于圆形,长2.5~6厘米,阔2.5~6.5厘米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小叶纸质,上面疏被短柔毛,下面密被长柔毛和淡黄色透明腺点;托叶线状披针形,不脱落。总状花序腋生,有花10余朵;花黄色,长7毫米;花萼钟状,5裂;花冠蝶形,龙骨瓣有长喙;雄蕊10,2体,花药1室;子房上位,胚珠2,花柱长,基部弯曲被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短矩形,红紫色,长约1.5厘米,阔约9毫米;有1~2颗黑色有光泽的种子。花期5~9月。

生境分部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。分布四川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
性味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;

归经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阳明、太阴、厥阴经。"

功能主治凉血,解毒。治头痛,腰疼腹痛,产褥热,瘰疬,痈肿,流注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女子腰腹痛不乐,肠痈,瘰疬,疡气。"
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祛痰,解毒,杀虫,祛风湿,和血气。治肠痈,瘰疬,头痛,眼痛,腹痛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放汤,3~5钱,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惯发性头痛:鲜鹿藿七钱,水煎服。

②治妇女产褥热:鹿藿茎叶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

③治瘰疬:鹿藿五钱,豆腐适量,加水同煮服。

④治流注,痈肿:鲜鹿藿叶适量。捣烂,酌加烧酒捣匀。外敷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各家论述《本草经疏》:"鹿藿,解毒凉血之药也。故主肠痈瘰疬疡气。女人以血为主,血虚有热,则腰腹痛不乐,得苦凉之气,则热退而血得所养,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鹿藿

药材名称鹿藿

拼音Lù Huò

英文名Herb of Twining Rhynchosia

别名蔨、鹿豆、荳豆、野绿豆、野黄豆、老鼠眼、老鼠豆、野毛豆、门瘦、酒壶藤、乌眼睛豆、大叶野绿豆、鬼豆根、藤黄豆、乌睛珠、光眼铃铃藤、山黑豆、鬼眼睛、一条根。

出处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1.《唐本草》:鹿藿,所在有之,苗似豌豆,有蔓而长大,人取以为菜,亦微有豆气,故为鹿豆也。

2.《纲目》:鹿豆即野绿豆,多生麦地田野中,苗叶似绿豆而小,引蔓生,生熟皆可食。三月开淡粉紫花,结小荚,其子大如椒子,黑色,可煮食,或磨面作饼蒸食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

采收和储藏:5-6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,贮干燥处。

原形态鹿藿 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。茎蔓长。3出复叶,顶生小叶近于圆形,长2.5-6cm,宽2.5-5.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侧生小叶斜阔卵形,或斜阔椭圆形,长2-6cm,宽1.5-2.5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;叶片纸质,上面疏被短柔毛,背面密被长柔毛和橘黄色透明腺点;托叶线状披针形,不脱落。

总状花序腋生,花10余朵;长约7mm;花萼钟状,5裂;花冠黄色,龙骨瓣有长喙;雄蕊10,二体,花药1室;子房上位,胚珠2,花柱长,基部弯曲,被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短,长圆形,红紫色,长约1.5cm,阔约9mm;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5-9月,果期7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200m的山坡杂草中或附攀树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性味味苦;酸;性平

归经胃;脾;肝经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;活血;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头痛;牙痛;腰脊疼痛;瘀血腹痛;产褥热;瘰疬;痈肿疮毒;跌打损伤;烫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复方①治惯发性头痛:鲜鹿藿七钱,水煎服。②治妇女产褥热:鹿藿茎叶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③治疾病:鹿藿五钱,豆腐适量,加水同煮服。④治流注,痈肿:鲜鹿藿叶适量。捣烂,酌加烧酒捣匀。外敷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经疏》:鹿藿,解毒凉血之药也。故主肠痈瘰疬疡气。女人以血为主,血虚有热,则腰腹痛不乐,得苦凉之气,则热退而血得所养,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。

2.《本经》:主女子腰腹痛不乐,肠痈,瘰疬,疡气。

3. 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祛痰,解毒,杀虫,祛风湿,和血气。治肠痈,瘰疬,头痛,眼痛,腹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排钱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排钱草药材名称排钱草拼音Pái Qián Cǎo别名龙鳞草、午时合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金钱草、午时灵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叠钱草、钱排草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双

  • 鸭脚罗伞

    药材名称鸭脚罗伞拼音Yā Jiǎo Luó Sǎn别名空壳桐、有勒鸭脚、刺鸭脚木、七加皮、掌叶木来源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罗伞的根、树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assaiopsis glomer

  • 六道木

    药材名称六道木别名交翅木来源忍冬科六道木Abelia biflora Turcz.,以果实入药。生境分部辽宁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北、浙江。功能主治祛风湿,消肿毒。主治风湿筋骨疼痛,痈毒红肿。用法用量0.

  • 绿豆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绿豆粉药材名称绿豆粉拼音Lǜ Dòu Fěn别名真粉(《日用本草》)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。性味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凉平,无毒。

  • 羊角拗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羊角拗子药材名称羊角拗子拼音Yánɡ Jiǎo Niù Zǐ出处《广西中药志》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的种子。8~9月间采成熟果实,剥取种子,去净种毛,晒干。原形态

  • 震天雷

    药材名称震天雷拼音Zhèn Tiān Léi别名九牛造、九牛七、翻天印、柳州七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震天雷Euphorbia hylonoma Hand.-Mazz.,以根入药。秋季

  • 虎尾轮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虎尾轮根药材名称虎尾轮根拼音Hǔ Wěi Lún Gēn出处《闽南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猫尾射的根。性味甘,温。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甘,性温,无毒。"

  • 徐长卿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徐长卿药材名称徐长卿拼音Xú Chánɡ Qīnɡ英文名RADIX CYNANCHI PANICULATI别名寮刁竹、逍遥竹、遥竹逍、瑶山竹、了刁竹、对节莲、竹叶细辛

  • 石灰华

    药材名称石灰华拼音Shí Huī Huá别名久康来源为由水溶解岩石沉积而成的主含碳酸钙的粉状块。生境分部四川。性味微甘,寒。功能主治清热补肺。用于各种肺热病。用法用量1钱,多入丸散

  • 西瓜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西瓜霜药材名称西瓜霜拼音Xī Guā Shuānɡ别名西瓜白霜制法一法:用未成熟的西瓜皮与皮硝加工制成。一般于农历8月节后,制备较宜,因天气风凉,瓜不易烂,将较生的西瓜切开一小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