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为水龙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王节斋公胎产》。即产后阴痛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朱有治条。
①热邪。六淫中与火同一属性的致病因素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其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……其性为暑。”②热证。辨证的八纲之一,各种原因引致阳气亢盛的病证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阳盛则热。”③治疗方法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古钩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浙南本草新编》。为鹧鸪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脏象著作。敦煌出土卷子。唐初写本。书名虽题仲景,文中多记汉后诸医之论,当属托名之作。主要论述五脏机理、病源及常用药物。原件分别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、英国伦敦博物院
古代下胎毒法之一。用本儿落下脐带,瓦上焙燥为末,入辰砂、黄连、甘草末各五分,和匀蜜拌,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,候儿吞之。必须一日夜吞尽,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(《证治准绳》)。
脏腑惊证之一。出金·陈文中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详脏腑惊证条。
出《吴普本草》。即菟丝子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