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上树咳

上树咳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上树咳

药材名称上树咳

拼音Shànɡ Shù Ké

别名瓜核草

出处《广西中药志》

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全草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细长如铁丝,横走,淡绿色,疏被鳞片,基部鳞片圆形,向上部为钻状披针形,有粗齿。叶一型,近肉质,有极短柄或几无柄,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6~10厘米,中部宽为1.5~2.5厘米,先端尖,基部短楔形,叶脉网状。孢子囊群生于叶片中部以上,近主脉,圆形,黄棕色,径2~3毫米,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。

生境分部生于阴湿的石壁或树上。分布云南、贵州及华南等地。

性味微苦甘,性子,无毒。

归经入肺、小肠二经。

功能主治清热利水,除烦清肺气。治淋沥癃闭,热咳,心烦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~8钱。

注意寒症忌用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上树咳

药材名称上树咳

拼音Shànɡ Shù Hāi

英文名rostrate Lepidogrammitis

别名桂寄生、骨牌草、瓜核草、金锁匙

出处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idogrammitis rostrata(Bedd.) Ching[Pleopeltis rostrata Bedd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植株高4-10cm。根茎横生,细长如铁丝,淡绿色,自基部向上疏被钻状披针形鳞片,边缘有粗齿。叶近二型或一型,远生;有极短的柄或几无柄;叶片肉质,卵状披针形,长6-10cm,中部宽1.5-2.5cm,先端短尖,基部短楔形;叶脉网状,内藏1小脉,少有分叉。孢子囊群背生叶片中部以上,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,接近主脉,通常分离;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200-1700m的山坡树干或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
性味微苦;甘;平

归经肺;小肠经

功能主治清热利尿;止咳;除烦;解毒消肿。主小便癃闭;淋沥涩痛;热咳;心烦;疮疡肿痛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24g。

注意寒症忌用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北延胡索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东北延胡索药材名称东北延胡索拼音Dōnɡ Běi Yán Hú Suǒ英文名RhizomaCorydalis Amurensis别名土元胡来源为罂粟科植物东北延胡索

  • 鄂西粗筒苣苔

    药材名称鄂西粗筒苣苔别名雅头还羊来源苦苣苔科鄂西粗筒苣苔Briggsia speciosa (Hemsl.) Craib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湖北。功能主治主治痨伤。用法用量全草3~5钱,泡酒服。摘录

  • 蒙疆苓菊

    药材名称蒙疆苓菊别名蒙古久苓草、地锦花、鸡毛狗来源菊科蒙疆苓菊Jurinea mongolica Maxim.,以茎基部绵毛入药。生境分部内蒙古、新疆。性味淡,平。功能主治止血。主治外伤出血,鼻出血。

  • 鹰不泊

    药材名称鹰不泊拼音Yīnɡ Bù Bó别名乌鸦不企树、竻当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鸟不宿、画眉架(《岭南草药志》),刺倒树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本草求原》来源为芸香科植

  • 蒲黄滓

    药材名称蒲黄滓拼音Pú Huánɡ Zǐ别名蒲萼出处《日华子本草》来源系蒲黄筛选后剩下的花蕊、毛茸等杂质。功能主治炒用,甚涩肠,止泻血及血痢。用法用量内服:作散剂,每服1~2钱。摘

  • 杓儿菜

    药材名称杓儿菜拼音Sháo ér Cài别名挖耳草、芸香草、毛叶草、野烟、牛儿草、牛牛草、金挖耳、大白泡草、倒提壶、野葵花、六氏草、毛叶芸香草、野朝阳柄出处杓儿菜始载于《救荒本草》,云:"杓儿菜,生密

  • 剪夏萝

    药材名称剪夏萝别名山茶田来源石竹科剪夏萝Lychnis. coronata Thunb.,以全草、根入药。生境分部浙江、江西。性味甘,寒。功能主治解热,镇痛,消炎,止泻。主治感冒,关节炎,腹泻;外用治

  • 鲤鱼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鲤鱼药材名称鲤鱼拼音Lǐ Yú别名大鲤鱼、鲤来源鲤形目鲤科鲤鱼Cyprinus carpio L.,以全鱼入药。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功能主治消肿,利小便,镇咳平喘,下乳安胎

  • 野慈姑

    药材名称野慈姑拼音Yě Cí Gū别名剪刀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水慈姑、慈姑苗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燕尾草(《贵州草药》)。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泽泻科植物长瓣慈姑的全草。夏,秋采收。原形态

  • 黄藤叶

    药材名称黄藤叶拼音Huánɡ Ténɡ Yè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来源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叶片。性味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苦,寒。"功能主治①《南宁市药物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