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牡荆沥

牡荆沥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牡荆沥

药材名称牡荆沥

拼音Mǔ Jīnɡ Lì

别名牡荆汁(《登真隐诀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马鞭草科植物牡荆茎汁

制法将新鲜荆木裁成尺余长之小段,两端架于砖上,其下以火烧之,则茎汁从两端沥出,以器承取之。

性味甘,平。

①《登真隐诀》:"冷而甜。"
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辛,平。"

归经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少阴、太阴,足阳明、厥阴经。"

功能主治除风热,化痰涎,通经络,行气血。治中风口噤,痰热惊痫,头晕目眩,喉痹,热痢,火眼。

①《登真隐诀》:"治心风。"

②《本草抬遗》:"饮之去心闷,烦热,头风旋,目眩,心头漾漾欲吐,卒失音,小儿心热惊痫;止消渴,除痰唾,令人不睡。"

③《丹溪心法》:."开经络,行气血。"

④《纲目》:"除风热,开经络,导痰涎,行血气,解热痢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沸水冲,1~2两。外用:涂敷或点眼。

复方①治中风口噤:荆沥,每服一升。(《范汪方》)

②治高热痉挛,痰鸣气急:牡荆沥、竹沥,开水冲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③治头风:服荆沥不限多少,取差止。(《千金方》)

④治喉痹:烧荆汁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⑤治赤白痢五、六年者:烧大荆如臂,取沥,服五、六合,即得差。(《肘后方》)

⑥治目卒痛:烧荆木出黄汁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⑦治火眼:牡荆沥汁点眼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⑧治疮:荆木烧取汁,敷之。(《僧深集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牡荆沥

药材名称牡荆沥

拼音Mǔ Jīnɡ Lì

英文名juice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

别名荆沥、牡荆汁、黄荆茎沥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用火烧灼而流出的液汁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ex negundo L. Var. cannabifolia (Sieb. Et Zucc.) Hand.- Mazz.

原形态牡荆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植株高1-5m。多分枝,具香味。小枝四棱形,绿色,被粗毛,老枝褐色,圆形。掌状复叶,对生;小叶5,稀为3,中间1枚最大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先端渐尖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,通常被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0cm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先端5裂,二唇形。果实球形,黑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
炮制夏、秋采新鲜牡荆粗茎0.3m左右,两端架于砖上,其下以火烧之,则茎汁从两端沥出,以器取之。

性味味甘;性凉

归经心;肝经

功能主治除风热;化痰涎;通经洛;行气血。主中风口噤;痰热惊痫;头晕目眩;喉痹;热痢;火眼

用法用量内服:沸水冲,30-60ml。外用:适量,涂敷;或点眼。

各家论述1.《丹溪心法》:中风,大率主血虚有痰。治痰,气实而能食用荆沥,气虚少食用竹沥,必用姜汁助之。

2.《本草纲目》:荆沥,化痰祛风为妙药。故孙思邈《千金翼》云,凡患风人多热,常宜以竹沥、荆沥、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,以瘥为度。陶弘景亦云,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。《延年秘录》云,热多用竹沥,寒多用荆沥。

3.《本草述》:按《延年秘录》云,热多用竹沥,寒多用荆沥,似以荆沥为温也。夫荆叶方谓其苦寒,而沥乃茎叶之所出,谓其为温可乎?如牡荆汁冷而甜,在陶隐居言之;而丹溪又云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,气实能食者用荆沥,则兹味之气,非温而凉明矣。且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者,似能于阳中守阴,如血固所主,此隐居所以谓之治心风也。更参之心虚惊悸一方,是又非泛然以寒胜热也,即方书治肝中风,心神烦热,言语蹇涩,不得眠卧者,似有以合于离中之坎,而守其清明之神者也。然则先哲谓为治心风第一者,岂无所见哉,然与竹沥各有攸宜之用,不可不察,非徒以气实气虚分也。

4.《登真隐诀》:治心风。

5.《本草拾遗》:饮之去心闷,烦热,头风旋,目眩,心头漾漾欲吐,卒失音,小儿心热惊痫;止消渴,除痰唾,令人不睡。

6.《丹溪心法》:开经络,行气血。

7.《本草纲目》:除风热,开经络,导痰涎,行血气,解热痢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六蛾戏珠

    药材名称六蛾戏珠别名挂苦绣球来源虎耳草科六蛾戏珠Hydrangea xanthoneura Diels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云南。化学成分含有对羟基苯甲酸(ρ-hydro-xybenz

  • 石榴叶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榴叶药材名称石榴叶拼音Shí Liu Yè来源石榴科石榴属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.,以叶入药。夏秋采,晒干。性味酸、涩,温。功能主治收敛止

  • 山苍子

    药材名称山苍子拼音Shan Cang Zi别名毕澄茄、山鸡椒、山香椒、山香根、豆豉姜、木姜子[海南]来源本品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(Lour.) Pers.[L. cit

  • 流苏子根

    药材名称流苏子根拼音Liú Sū Zǐ Gēn别名癞蜗藤、小青藤、牛老药藤来源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流苏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ptosapelta diffusa (Champ.exBent

  • 天浆壳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天浆壳药材名称天浆壳拼音Tiān Jiānɡ Ké别名天将壳(《饮片新参》),萝藦荚(《药材学》)。出处《现代实用中药》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。秋季采收成熟果实,剥取果壳

  • 朱砂菌

    药材名称朱砂菌拼音Zhū Shā Jūn别名橘皮蕈、胭脂菰、胭脂栓菌出处吴林息园《吴蕈谱》载:“橘皮蕈,红如橘皮,味亦带辣。”即指多孔菌科栓菌属红栓菌,而其变种外形及生境分布与正种基本相同,因此也应当

  • 人面子根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人面子根皮药材名称人面子根皮拼音Rén Miàn Zi Gēn Pí出处《岭南采药录》来源漆树科植物人面子的根皮。功能主治《岭南采药录》:"切碎

  • 柏树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柏树油药材名称柏树油拼音Bǎi Shù Yóu出处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。砍断树干,待树脂渗出凝结后,7~8月间采。性味①《草木便方》

  • 贯众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贯众药材名称贯众拼音Guàn Zhònɡ别名萹苻、泺(《尔雅》),贯节、贯渠、百头、虎卷、扁符(《本经》),贯中、贯钟、贯来、渠母、伯芹、药渠、黄钟(《吴普本草》)

  • 榼藤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榼藤子药材名称榼藤子拼音Kē Ténɡ Zǐ别名象豆(《南方草木状》)。合子(《本草拾遗》),榼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眼镜豆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