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禾虫

禾虫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禾虫

药材名称禾虫

拼音Hé Chónɡ

出处《纲目拾遗》

来源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全体

原形态体细长稍扁,长40~80毫米,宽约5毫米,全体有60多个体节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,后面稍带红色,背中央浅红色。头略呈六角形,有大眼2对。头部腹面中央有口,有触须4对,触角和触手各2个。吻分前后两部,每部又分3小区,吻无小齿,而有软突起,Ⅰ、Ⅱ区小突起不显,Ⅲ、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,Ⅴ、Ⅵ区有4个大突起。深绿色,两旁有小突起1~2个,Ⅶ、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。体节两旁均有疣足,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。体中部的疣足,背须有大基叶,腹须同长,基叶不显,背肢较小,其腹侧有一舌状叶,刚毛多而长,大多成桨状。肛节有小肛须1对。

生境分部栖于沿海、河口或稻田中。分布广东、福建、上海等地。

性味《本草求原》:"甘,温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①《纲目拾遗》:"补脾胃,生血,利湿,行小便。"
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暖胃,补气,少加醋良。"

注意①《纲目拾遗》:"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"

②《本草求原》:"发疮疥。有湿食之则腹滞痛。喘嗽人忌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禾虫

药材名称禾虫

拼音Hé Chónɡ

英文名standing grain worm

别名沙虫、沙蚕、海蝗蚓

出处出自《纲目拾遗》:禾虫,闽、广、浙沿海滨多有之,形如蚯蚓,闽人以蒸蛋食,或作膏食,饷客为馐,云食之补脾健胃。《广志》,夏暑雨,禾中蒸郁而生虫,或稻根腐而生虫。大者如箸许,长至丈,节节有口,生青,熟红黄,霜降前禾熟,则虫亦熟。以初一、二及十五、六乘大潮断节而出,浮游田上,网取之。得醋则白浆自出,以白米泔滤过,蒸为膏,甘美益人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(Quatrefages).

采收和储藏:春季至秋季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采捕。捕得后置沸水中烫死,捞起晒干,亦可鲜用。

原形态疣吻沙蚕,体细长稍扁,长40-223mm,宽3-5mm,体节可至156个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,后面稍带红色,背中央浅红色。头略呈六角形,头部亦称口前叶,生于围口节前,头部腹面中央有口,有触须4对,触角和触手各2个,头背面两侧各有2个眼。吻很大,能翻出或缩入口内,吻前端有1对浅黄色甲壳质大颚,颚的内缘有齿突16个。吻分前、后两部,每部又分2个小区。吻上仅具软的乳突;背面前部的中区,即Ⅰ区有1个;Ⅱ区不明显。腥面前部的中区,即Ⅲ和Ⅳ两区有不规则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-16个。背面后部的中区,即Ⅴ、Ⅵ两区有4个明显的大乳突。躯干由许多结构完全相同的体节组成,每节两侧的疣足结构较复杂。本种疣足的主要特征是背叶仅具一个下舌(腹舌);无上舌(背舌)。第Ⅰ、第Ⅱ两体节的背叶上无刚毛。疣足的基部具有1个背须和1个腹须。躯干区具分布的复型刚毛,共有3种:Ⅰ端节为长刀形,一边具细齿,基节为等齿型;Ⅱ端节相同,基部为异齿型;Ⅲ端节为短镰刀型,基节为异齿型。肛区的肛节有小肛须1对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,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底的浅海、河口或稻田中。在生殖期常游于水面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
化学成分全体含蛋白质,如无脊血红蛋白(erythrocruorine) ,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、22000、23500、54000亚单位组成,总相对分子质量约 3.636×106另含肽类、氨基酸、色素、脂类。

性味味甘;性温

归经脾;胃经

功能主治补脾胃;益气血;利水消肿。主脾胃虚弱;泄泻;贫血;水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-10条。

注意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

各家论述1.《纲目拾遗》:补脾胃,生血,利湿,行小便。

2.《本草求原》:暖胃,补气,少加醋良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野木鱼

    药材名称野木鱼拼音Yě Mù Yú别名野芋、岩芋来源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曲苞芋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natanthus pumilus(D.Don)Engl.et Krause[Cala

  • 毛叶白粉藤

    药材名称毛叶白粉藤拼音Máo Yè Bái Fěn Ténɡ英文名root of Assam Treebine别名左爬藤、葫芦叶、左边藤、粗壳藤、红背丝绸、白背丝绸。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来

  • 芡实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芡实根药材名称芡实根拼音Qiàn Shí Gēn别名役菜(《食性本草》)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根。7月采。性味①《纲目》:"咸甘,平,无毒。&q

  • 萆薢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萆薢药材名称萆薢拼音Bì Xiè别名百枝(《吴普本草》),竹木(《雷公炮炙论》),赤节(《别录》),白菝葜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粉萆薢(《本草从新》),金刚、硬饭团(

  • 白芍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白芍药材名称白芍拼音Bái Sháo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别名芍药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. 的干

  • 阳起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阳起石药材名称阳起石拼音Yánɡ Qǐ Shí别名白石、石生来源为石棉类矿石。全年可采,挖出后,去净泥土及杂石。性状为长条形、扁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块,大小不一。全

  • 野漆树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漆树根药材名称野漆树根拼音Yě Qī Shù Gēn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野漆树的根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野漆树叶"条。性味《闽东本草》:&

  • 萍蓬草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萍蓬草根药材名称萍蓬草根拼音Pínɡ Pénɡ Cǎo Gēn别名水栗子(《纲目》)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根茎。秋季采收。性味甘,寒。①《本草拾遗

  • 野凤仙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凤仙花药材名称野凤仙花拼音Yě Fènɡ Xiān Huā别名假凤仙花、假指甲花(《陆川本草》)。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野凤仙花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多

  • 冬青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冬青皮药材名称冬青皮拼音Dōnɡ Qīnɡ Pí别名冬青木皮(《纲目》)出处《日华子本草》来源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树皮。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、挥发油。性味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&q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