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粟芽

粟芽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粟芽

药材名称粟芽

拼音Sù Yá

别名蘖米(《别录》),粟蘖(《本草衍义》)。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发芽颖果。将粟谷入水中浸透,捞出置筐内,上盖稻草,每日洒水4~5次,保持湿润,至芽长2~3毫米许,取出晒干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粟米"条。

生境分部主产华北各地。

性状干燥粟芽呈小球形,径约1毫米。表面淡黄色,有外稃与内稃包围,多数均已裂开,露出长约1~3毫米的初生根(芽),或无初生根。剥去壳即为果实,表面淡黄色,光滑,基部有黄褐色的胚,长约1毫米,胚乳近白色。质坚,断面粉质,气无,味微甜。以黄色、有芽、颗粒匀整者为佳。

炮制炒粟芽: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。取出放凉。亦有炒至焦黄色者。

性味①《别录》:"味苦,无毒。"

②《品汇精要》:"味苦甘,性微温,无毒。"

归经《本草汇言》:"入脾、胃二经。"

功能主治健脾,消食,治食积胀满,不思饮食。

①《别录》:"寒中,下气,除热。"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除烦,消宿食,开胃。"

③《纲目》:"消导米面诸果实积。"

④《山西中药志》:"健脾,消食。治食滞胀满,食欲不佳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粟芽

药材名称粟芽

拼音Sù Yá

英文名Millet sprout

别名檗米、粟檗、谷芽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
1.《本草衍义》:檗米,此则粟檗也。今谷神散中用之,性又温于大麦檗。

2.《纲目》:《名医别录》止云檗米,不云粟作也。苏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。有粟、黍、谷、麦、豆诸,皆水浸胀,候生芽暴干去须,取其中米,炒研面用,其功皆主消导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粱的发芽颖果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 [Panicum italicum L.]2.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var.germanica(Mill.)Schred

原形态1.粱,一年生栽培作物,须根粗大。秆粗装,直立,高0.1-1m。叶鞘松裹茎秆,密具疣毛或无毛,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,边缘密具纤毛;叶舌为1圈纤毛;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45cm,宽5-33mm,先端尖,基部钝圆,上面粗糙,下面稍光滑。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,通常下垂,基部多少有间断,长10-40cm,宽1-5cm,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,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,黄色,褐色或紫色;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,长2-3mm,黄色,褐色或紫色;第1颖长为小穗的1/3-1/2,具3脉,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/4,先端钝,具5-9脉;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,具5-7脉,基内稃薄纸质,披针形,长为其2/3,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,卵圆形或圆球形,质坚硬,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,成熟后,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;鳞被先端不平,呈微波状;花柱基部分离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
2.粟,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:植物体细弱矮小,高20-70cm。圆锥花序呈圆柱形,紧密,长6-12cm,宽5-10mm;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2.5mm,黄色,刚毛长约小穗的1-3倍,小枝不延伸。

生境分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,本品呈细小球形,直径约1mm,表面淡黄色,为壳状的外稃与内稃包围,多数已裂出,露出初生根。去外壳后可见淡黄色的果实,光滑,基部有黄褐色的胚,质坚断面粉质。气无,味微甜。

化学成分本品颖果含15.9%蛋白质,63%-70%碳水化合物。基中游离糖0.46%-0.69%,淀粉56.0%-61.0%,纤维素0.70%-1.08%戊聚糖5.50%-7.20%。70%乙醇提取物中含木糖(xylose)1.5%-4.3%,果糖(fructose)8.6%-15%,葡萄糖(glucose)9.9%-15%,蔗糖(sucrose)31%-35%,麦芽糖(maltose)9%-11.0%,棉子糖(raffinose)8.6%-12%,麦芽三糖(maltotriose)5%-6.1%及高级低聚糖5%-9%。水溶部分中主要含阿拉伯糖(arabinose),木糖(xylose),还含少量甘露糖(mann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和葡萄糖(glucose)。另外,本品芽和颖果中还含氢氰酸(prussic acid)。

炮制将粟谷入水中浸透,捞出置筐内,上盖稻草,每日洒水4-5次,保持湿润,至芽长2-3mm许,取出晒干。炒粟芽: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。取出放凉。亦有炒至焦黄色者。

性味味苦;性微温

归经脾;胃经

功能主治健脾;消食。主食积胀满;不思饮食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10-15g;或研末入丸、散。

各家论述1.《别录》:寒中,下气,除热。
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烦,消宿食,开胃。

3.《纲目》:消导米面诸果实积。

4.《山西中药志》:健脾,消食。治食滞胀满,食欲不佳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刺楸

    药材名称刺楸拼音Cì Qiū别名鸟不宿、钉木树、丁桐皮来源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,以根、根皮或树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

  • 鸭跖花

    药材名称鸭跖花来源毛茛科鸭跖花Oxygraphis glacialis (Fisch.) Bunge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性味辛,温。功能主治疏风散寒,开窍通

  • 甘西鼠尾

    药材名称甘西鼠尾拼音Gān Xī Shǔ Wěi英文名Przewalsk Sage Root别名甘肃丹参、红秦艽、紫丹参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Salviaprzewalskii Maxim.的根。原

  • 刺梨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梨根药材名称刺梨根拼音Cì Lí Gēn别名茨藜子根(《天宝本草》),茨藜根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。出处《草木便方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根。7~8月采。化学成分根

  • 老枪谷子

    药材名称老枪谷子拼音Lǎo Qiānɡ Gǔ Zi来源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尾穗苋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aranthus caudatus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,晒干,搓下种

  • 木槿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木槿叶药材名称木槿叶拼音Mù Jǐn Yè出处《履巉岩本草》来源锦葵科植物本槿的叶片。性味①《品汇精要》:"性平,无毒。"②《本草汇言》:&qu

  • 紫绿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绿草药材名称紫绿草拼音Zǐ Lǜ Cǎo别名阿伯秀[苗语]来源荨麻科粗齿冷水花Pilea fasciata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性味

  • 鳖甲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鳖甲药材名称鳖甲拼音Biē Jiǎ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别名团鱼盖、脚鱼壳、上甲、甲鱼来源本品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。全年

  • 水梨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梨藤药材名称水梨藤拼音Shuǐ Lí Ténɡ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水梨儿藤的根皮。原形态藤状灌木。茎圆柱形,黑褐色,表面光滑。叶互生,阔披针形,长

  • 乱角莲

    药材名称乱角莲拼音Luàn Jiǎo Lián别名六棱椎出处《文山中草药》来源为兰科植物滇石仙桃的块根。全年可采。鲜用或切片晒干后研粉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假鳞茎长10~15厘米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