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芒萁骨

芒萁骨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芒萁骨

药材名称芒萁骨

拼音Mánɡ Qí Gǔ

别名草芒、山芒、山蕨、虱槟草、乌萁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芒仔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穿路萁。路萁子柴、鸡毛蕨、筲萁子柴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硬蕨萁狼萁草、蕨叶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里白科植物芒萁幼叶叶柄。全年可采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状茎横走,细长,褐棕色,被棕色鳞片及根。叶远生,叶柄褐棕色,无毛;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,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(托叶)着生,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;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20~30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渐尖,羽片深裂;裂片长线形,长3.5~5厘米,宽4~6毫米,先端渐尖,钝头,边缘干后稍反卷;叶下白色,与羽轴、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;细脉2~3次叉分,每组3~4条。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,有孢子囊6~8个。

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
性味苦,平.
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平。"

②《陆川本草》:"苦涩,微温。"

功能主治活血,止血,解热,利尿。治妇女崩带,尿道炎,外伤出血,烫伤。
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瘀止血,利屎解热。"
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止血,生肌,行气。治刀伤出血,伤口溃烂,疝气。"
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叶,捣烂敷蜈蚣咬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妇女血崩:芒萁幼芽或叶茎心(髓部),煅透研末,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②治妇女白带:芒萁茎心四至五钱,龙眼肉一至二两,冰糖一两。酌冲水炖服。

③治尿道炎、小便涩痛不利:芒萁的叶柄中间白心一两。水煎服。

④治汤火伤:芒萁茎心烧灰研末,用桐油调敷。(②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⑤治外伤出血:芒萁幼芽捣烂敷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⑥治痔瘘:芒其叶柄烧存性,插入瘘管内,每天一次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⑦治风疹瘙痒:鲜芒萁,煎水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芒萁骨

药材名称芒萁骨

拼音Mánɡ Qí Gǔ

英文名Dichotomy Forked Fern

别名草芒、山芒、山蕨、虱槟草、乌萁、芒仔、穿路萁、路萁子柴、鸡毛蕨、筲萁子紫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硬蕨萁狼萁草、蕨叶草、芒萁蕨萁、蓈萁、铁蓈萁、铁芒萁铁蕨鸡、硬脚萁、狼萁蕨

出处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、叶柄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pedata(Houtt.)Nakai[Polypodium pedatum Houtt.;Dicranopteris dichotoma(Thunb.)Bernh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根状茎横走,细长,褐棕色,被棕色鳞片及根。叶远生,叶柄褐棕色,无毛;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,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(托叶)着生,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;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20-30cm,宽4-7cm,先端渐尖,羽片深裂;裂片长线形,长3.5-5cm,宽4-6mm,先端渐尖,钝头,边缘干后稍反卷;叶下白色,与羽轴、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;细脉2-3次叉分,每组3-4条。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,有孢子囊6-8个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、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。

性状1.性状鉴别 叶卷缩,叶柄褐棕色,光滑,长24-56cm,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,各回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,密被绒毛,并有1对叶状苞片;末回羽片展开后呈披针形,长16-23.5cm,宽4-5.5cm,篦齿状羽裂,裂片条状披针形,顶端常微凹,侧脉每组有小脉3-5条;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灰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

2.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①叶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,无气孔;下表皮细胞壁平直,稍弯曲,气孔较多,不定式。②叶柄皮层细胞类圆形,壁薄。③梯纹管胞直径15-39μm。④单细胞非腺毛壁平滑,厚约5.2μm。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5-8μm,层纹及脐点均不明显。⑥纤维成束,棕红或棕黄色,纹孔明显,直径约31μm,壁厚约10μm。⑦下皮细胞黄色,长方形或长多边形,壁厚5-8μm,纹孔明显。⑧内皮层细胞长方形,排列整齐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原儿茶酸(protocathechuic acid),莽草酸(shikimic acid),阿福豆甙(afzelin),槲皮甙(quercitrin),对-β-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(p-β-rutinosyloxystyrene),1-(1-羟乙基)-4β-芸香糖氧基苯[1-(1-hydroxyethyl)-4β-rutnosyloxybenzene]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yl-glucoside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葡萄糖甙(stigmasteryl-glucoside)

性味苦;涩;性凉

归经肝;膀胱经

功能主治化瘀止血;清热利尿;解毒消肿。主妇女血崩;跌打损伤;热淋涩痛;白带;小儿腹泻;痔瘘;目赤肿痛;外伤出血;烫火伤;毒虫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鲜品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活瘀止血,利尿解热。

2.《陆川本草》:止血,生肌,行气。治刀伤出血,伤口溃烂,疝气。

3.《湖南药物志》:叶,捣烂敷蜈蚣咬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开口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开口药材名称黄开口拼音Huánɡ Kāi Kǒu别名老虎脚迹草(《中国药植志》),见血住(《湖北科技》)。出处《江苏药材志》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轮叶排草的带根全草。5~6月采

  • 大地柏枝

    药材名称大地柏枝别名长江蹄盖蕨、山柏、散柏枝来源蕨类蹄盖蕨科长江蹄盖蕨Athyrium iseanum Rosenst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。性味苦,凉。功能

  • 龙珠根

    药材名称龙珠根拼音Lónɡ Zhū Gēn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茄科植物龙珠的根茎。功能主治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治痢疾,龙珠根一两,洗净,酌加水煎。赤痢调白糖,白痢调红糖,饭前服,日两次。"摘录《中

  • 水松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松皮药材名称水松皮拼音Shuǐ Sōnɡ Pí出处《本草求原》来源为杉科植物水松的干白皮。原形态水松(《南方草木状》)落叶乔木。常由根部产生本质的瘤状体伸出地面。冬季侧生小

  • 水流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流豆药材名称水流豆拼音Shuǐ Liú Dòu别名水流兵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水罗豆、水刀豆(《广东中医》5(12):556,1960)。出处《岭南采药录》来源为

  • 水藁本

    药材名称水藁本拼音Shuǐ Gǎo Běn别名黄藁本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尖叶藁本的根和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sticum acuminatum Franch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

  • 对叶四块瓦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对叶四块瓦药材名称对叶四块瓦拼音Duì Yè Sì Kuài Wǎ别名四叶莲(《纲目抬遗》),四块瓦、四儿风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四叶箭、金薄

  • 管仲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管仲药材名称管仲拼音Guǎn Zhònɡ别名番白叶(《滇南本草》),翻白地榆、槟榔仁(《滇南本草》)整理本),翻背白草、白头翁、涩疙瘩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地管子(《云南思茅

  • 满山红油

    药材名称满山红油拼音Mǎn Shān Hónɡ Yóu英文名OLEUM RHODODENDRI DAURICI来源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

  • 玉簪花根

    药材名称玉簪花根拼音Yù Zān Huā Gēn出处《品汇精要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的根茎。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玉簪花"条。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