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字师

一字师

宋.陶岳《五代史补》卷三“僧齐己”:“僧齐己,长沙人。长沙有大沩(即大沩山,在乡宁县西,以沩水发源于此,故名。以别于醴陵县的小沩山)同庆寺,僧多而地广,佃农仅(几乎,将近)千余家。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,七岁与诸童子为寺司牧牛,然天性颖悟,于风雅之道,日有所得,往往以竹枝画牛背为篇什。众僧奇之,且欲壮其山门,遂劝令出家。时郑谷(晚唐著名诗人,字守愚,乾宁中——昭宗年号,公元八九四一八九七年——官至都官郎中)在袁州,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。有《早梅》诗曰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笑谓曰:‘数枝非早,不若一枝则佳。’齐已矍然(惊惶四顾的样子),不觉兼三衣(僧侣的法衣,有三种:僧伽梨,即大衣;郁多罗僧,即上衣;安陀会,即下衣。合称三衣。)叩地膜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。”(见《豫章丛书.宋人小史三种》)

古代关于“一字师”的记述很多。郑谷改齐己诗事影响较大。此外,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五《切磋》,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三,宋.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三,戴埴《鼠璞》等都记述有内容各不相同的关于“一字师”的故事。所谓“一字师”,即改一字之妙而被人拜服称师。后因用为典实。

清.赵执信《王西涧招饮见余风鸢之什,病其一字,喜而易之,即席称谢》诗:“谁解攻我短,平生君尚存。便应师一字,何减和千言。”


偏正 帮人纠正一字之误读或妙改诗文中一二字的人,即可为师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:“郑谷在袁州,齐己携诗诣之。有《早梅》诗云:‘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’谷曰:‘数枝,非早也。未若一枝。’齐己不觉下拜。自是士林以谷为‘~’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拜师用语。也作“一字之师”。


帮别人改动诗文中的一个字而使之大为生色,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

此事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齐己的故事。齐己写的 《早梅》诗中有这样两句: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”在自我欣赏、吟咏一番之后,他便把诗作送给一位叫郑谷的人看。郑谷看后,评论道: 既然写的是 “早梅”,但已开了 “数枝”,怎么还能算是 “早”呢? 于是,郑谷将 “数”字改为 “一”字,诗句便成了 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”。

齐己听了郑谷的评论,看了改过的诗句后,不觉大为叹服,马上拜郑谷为师。因为郑谷只改了一个字,所以郑谷便被称为 “一字师”。事见宋·魏庆之 《诗人玉屑·一字师》。

老一辈著名的艺术家张瑞芳,抗战时期在重庆饰演 《屈原》里的婵娟,将 “宋玉,你是无耻的小人”这句台词里的判断词 “是”改为复指代词 “这”,觉得说起来有力多了,《屈原》的剧作者郭沫若认为改得好,并称张瑞芳为自己的 “一字师”,这在文艺界很久都被传为佳话。


【词语一字师】  成语:一字师汉语词典:一字师

猜你喜欢

  • 岩梦

    源见“拔才岩穴”。指君王求贤的愿望。唐孟郊《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》诗:“洞隐谅非久,岩梦诚必通。”【词语岩梦】   汉语大词典:岩梦

  • 一编圯下

    同“黄石略”。宋张孝祥《西江月.张钦夫寿》词:“已授一编圯下,却须三顾隆中。”

  • 欧冶铸剑

    《吕氏春秋.替能》:“得十良剑,不若得一欧冶。”汉.袁康《越绝书》卷十一:应越王聘,“欧冶(又名欧冶子,春秋时冶工)乃因天之精神,悉其伎巧,造为大刑(模子)三,小刑二:一曰湛卢,二曰纯钧,三曰胜邪,四

  • 呼天抢地

    又作“抢地呼天”。呼天:大声叫天。抢地:用头撞地。指大声叫天、用头撞地,悲戚地哀求或呼冤的动作。清太宗(1592-1643年)皇太极(清太祖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的第八子)父死,旋即帝位,次年改元天聪元年

  • 柳下官资

    《论语.微子》:“柳下惠为士师,三黜。人曰:‘子未可以去乎?’曰:‘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’”《孟子.万章下》:“柳下惠不羞污君,不辞小官……厄穷而不悯。”春秋时,鲁国

  • 璧返

    同“璧还”。《聊斋志异.巩仙》:“此府中物,来时仓猝,未暇璧返,烦寄去。”【词语璧返】   汉语大词典:璧返

  • 黄色起天庭

    同“眉间黄色”。宋苏轼《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》诗之一:“坐阅诸公半廊庙,时看黄色起天庭。”按,两眉之间为天庭。

  • 嘲风咏月

    讥笑文人作品内容的无聊。唐代白居易《将归渭村先寄舍弟》诗:“咏月嘲风先要减。登山临水亦宜稀。”并列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物而缺乏思想内容的作品。语本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至于梁陈间,率不过嘲风雪弄花

  • 使臂使指

    比喻指挥如意。《汉书.贾谊传》:“欲天下之治安,莫若众建请侯而少其力。力少则易使以义,国小则亡邪心。今海内之势,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莫不制从。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,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。”并列 身体支配

  • 发愤忘食

    形容专心学习而忘了吃饭。楚国官员叶公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他的老师孔子为人怎么样,子路答不出来。孔子知道后,对子路说,你为什么不这样说:他这个人,用功便忘记吃饭,明白一个道理便高兴得忘了忧愁,这样不知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