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冬足文史

三冬足文史

汉书.东方朔传》:“东方朔字曼倩,平原 厌次人也。武帝初即位,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,待以不次之位……朔初来,上书曰:‘臣朔少失父母,长养兄嫂。年十三学书,三冬文史足用。’”后因以“三冬足文史”为禀赋聪颖、学业有成之典。唐骆宾王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诗:“一顾重风云,三冬足文史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东方朔字曼倩,平原厌次人也,武帝初即位,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,待以不次之位,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,自炫鬻者以千数,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。朔初来,上书曰:‘臣朔少失父母,长养兄嫂。年十三学书,三冬文史足用。十五学击剑。十六学《诗》、《书》,诵三十二万言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汉代东方朔字曼倩,为平原厌次人。武汉帝初即位,在天下征召品行好、有才学的人才,将予以破格任用。四方人士纷纷上书论述政事得失,自我吹嘘的数以千计,那些无甚见地的就留下书奏让其回去。东方朔初至京城,上书说:“臣朔少年失去父母,靠兄嫂养大。十三岁开始学书,三个冬天文史知识已足够了。十五岁学习击剑。十六岁学习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,诵读了三十二万言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,学业有成。

【典形】 三冬、三冬文史、三冬学、三冬足、三冬足文史、文史三冬、旧学三冬、三冬足用。

【示例】

〔三冬〕 唐·杨炯《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》:“被玉轴之文章,三冬遽足。”

〔三冬文史〕 清·顾炎武《寄李生云霑》:“三冬文史常堆案,一室弦歌自掩扉。”

〔三冬学〕 唐·刘禹锡《酬乐天偶题酒瓮》:“三冬学任胸中有,万户侯须骨上来。”

〔三冬足〕 唐·杜甫《题柏学士茅屋》:“古人已用三冬足,年少今开万卷余。”

〔三冬足文史〕 唐·骆宾王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:“一顾重风云,三冬足文史。”

〔文史三冬〕 元·耶律楚材《壬午西城河中游春》之九:“文史三冬输曼倩,田园二顷忆渊明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鸟哭杨震

    《后汉书.杨震传》:“杨震字伯起,弘农华阴人也。…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,举茂才,四迁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。……永宁元年,代刘恺为司徒。”“震行至城西几阳亭,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:‘死者士之常分。吾蒙

  • 绕梁唱

    源见“馀音绕梁”。谓演唱优美动人的歌曲。南朝 梁 王冏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佳人且少留,为君绕梁唱。”

  • 再起东山

    源见“东山再起”。谓重新出仕或失势的人重新得势。清蒲松龄《又与燕老启》:“寇莱公不留北省,凭熊轼以分猷;谢安石再起东山,面滹沱而建节。”

  • 竽籁

    《文选》卷十九战国楚.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榛林郁盛,葩华覆盖,双椅垂房,纠枝环会……绿叶紫裹,丹茎白蒂。纤条悲鸣,声似竽籁,清浊相合,五变四会。”楚.宋玉在《高唐赋》中以“竽籁”比拟风吹枝动之音响。后遂

  • 解榻

    源见“陈蕃榻”。解下所悬之榻。表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。唐宋之问《酬李丹徒见赠之作》诗:“一朝逢解榻,累日共衔杯。”唐高適《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》:“叨承解榻礼,更得问缣游。高兴陪登陟,嘉言添

  • 散栎

    源见“樗栎”。喻无用之人。明唐顺之《天宁寺尘外楼》诗:“已甘散栎终年计,耻逐冥鸿万里腾。”【词语散栎】   汉语大词典:散栎

  • 残客

    《梁书.张缵传》:“初,缵与参掌何敬容意趣不协,敬容居权轴,宾客辐凑,有过诣缵者,辄距不前,曰:‘吾不能对何敬容残客!’”南朝.梁.张缵与何敬容有矛盾。何掌握大权后,宾客很多。何的客人到张家来,张拒不

  • 陶庐柳

    同“陶潜柳”。唐刘禹锡《和乐天闲园独赏》:“陶庐柳可爱,潘宅雨新晴。”

  • 遗民

    晋.陶潜《陶渊明集》卷二《和刘柴桑》元.李公焕注:“遗民尝作柴桑令。”晋人刘程之,曾任柴桑县令,自称“遗民”。后遂用为咏县令之典。唐.耿湋《送崔明府赴青城》诗:“当似遗民去,柴桑政自闲。”【词语遗民】

  • 投签

    《陈书.世祖纪》:“每鸡人伺漏,传更签于殿中,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,令枪然有声,云‘吾虽眠,亦令惊觉也’。”后因以“投签”谓帝王勤于政事。宋王禹偁《园陵犬赋》:“见观书于乙夜,听求衣于未曙;既无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