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一而足

不一而足

原为称美吴公子季札之词,后则泛指某种不好的言行,屡见不鲜。季札是吴王寿梦幼子。寿梦死前,遗命传位季札,而他却坚辞不受,以此扬名列国。公元前544年,他代表吴国出聘鲁国。鲁国《春秋》记载为,“吴子使札来聘。”《公羊传》在解释这条记载时认为,根据《春秋》笔法,有才能的人是不能直书其名的,为什么在这里却直称其名?根据《春秋》笔法,涉及夷狄史实时不书其君,但是由于他派遣的使臣如此贤明,则只书写其君为“吴子”尚觉不够,而且还要在史籍上留下使臣的名字。w

【出典】:

《春秋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札者何?吴季子之名也。《春秋》贤者不名,此何以名,许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!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曹雪芹、高鹗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十七回:“贾环、贾蔷等愈闹的不象事了,甚至偷典偷卖,不一而足。”


偏正 原指不能因其一事而使之满足。后指同类情况或事物很多,不止出现一次或不止一种。语出《公羊传·文公九年》:“许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”郭明化、张重天《翼鲁春秋》:“其他的人,有尖起嘴唇喝茶的,有悠闲地仰着脖子喷吐烟圈的,还有捻着根火柴挖耳朵的,奇形怪状,~。”△用于形容事物多。→层出不穷 ↔区区之众。 也作“不一而止”、“不壹而足”。


【词语不一而足】  成语:不一而足汉语词典:不一而足

猜你喜欢

  • 迎刃而理

    犹迎刃而解。清 周在浚《行述》:“潍,剧邑也,事繁丛弊,先大夫以书生受事,迎刃而理。”见“迎刃而解”。清·周在浚《行述》:“潍,剧邑也,先大夫以书生受事,~。”【词语迎刃而理】  成语:迎刃而理汉语大

  • 衔环报

    源见“黄雀报”。指报恩。唐王缙《青雀歌》:“莫言不解衔环报,但问君恩今若为?”

  • 蕴匵

    源见“韫椟待价”。韫,通“蕴”。后因用“蕴匵”指包容,含藏。《后汉书.周兴传》:“蕴匵古今,博物多闻。”【词语蕴匵】   汉语大词典:蕴匵

  • 唳鹤

    源见“风声鹤唳”。指鹤的鸣叫。形容惊慌疑惧,神经紧张。清张景祁《秋霁.基隆秋感》词:“乍闻唳鹤,健儿罢唱从军乐。”

  • 扶老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九二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《周官.罗氏》:‘献鸠养老。’汉无罗氏,故作鸠杖以扶老。”谓手杖可供老人凭借扶持。后因用以为手杖的别名。晋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。”宋

  • 飞头

    唐.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:“岭南溪洞中,往往有飞头者,故有飞头獠子之号。头将飞一日前,颈有痕,匝项如红缕,妻子遂看守之。其人及夜,状如病,头忽生翼,脱身而去。乃於岸泥寻蟹蚓之类食之,将晓飞还。如梦觉,其

  • 落迦山观音

    宋代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二:“补阤落迦山,……初高丽使王舜封船至山下,见一龟浮海面,大如山;风大作,船不能行。忽梦观音,龟没浪静。申奏于朝廷,得旨始建寺,时乃元丰三年也。《华严经》云:‘补怛落迦山,亦

  • 一龙

    源见“三人一龙”。喻友善如一体。清顾炎武《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居太原不获执绋》诗:“淄 渑竟谁知,管 华称一龙。”【词语一龙】   汉语大词典:一龙

  • 白龟报主

    源见“毛宝放龟”。谓受恩施报。北周庾信《谢赵王赍白罗袍裤启》:“白龟报主,终是无期;黄雀酬恩,竟知何日?”

  • 冰山

    五代.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卷上《依冰山》:杨国忠权倾天下,四方之士争诣其门。进士张彖(音tuàn)者,陕州人也,力学有大名,志气高大,未尝低折于人。人有劝彖令修谒国忠,可图显荣。彖曰:‘尔辈以为杨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