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苟言笑

不苟言笑

苟:苟且;随便。指不随便说话、发笑。 朱之瑜(1600-1682年),字楚屿,又字鲁屿,号舜水,余姚(今浙江余姚市)人。明崇祯末年,几次征召入朝做官,皆不就。明亡,密谋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,失败后逃走日本、越南、暹罗(今泰国)等地,常秘密进入内地,与张煌言等进行反清复明运动。事败,再东渡日本讲学二十多年,深受日本水户侯源光国厚礼敦聘,称待师尊。他的著作由日本学生源光国父子刊印为《舜水遗书》。他死后葬于日本长崎(Qí奇)瑞龙山脚下,日本学生追加他称号为“文恭先生”,立祠祭祀,并派人守护坟墓。朱之瑜生前为人严正刚毅,一举一动,必有礼貌。平时居处接待往来,不随便说话、发笑,只有谈到明朝国家灭亡遭难时,常常是咬牙切齿、痛哭流涕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500《遗逸传一·朱之瑜传》13838页:“之瑜严毅刚直,动必以礼。平居不苟言笑,唯言及国难,常切齿流涕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汪琬《缓斋记》:“吾友吏部郎王子子底,为人恬静少欲,不苟言笑。” 清·汪琬《宋既庭五十寿序》:“余多言好辩,而先生不苟笑语。”


偏正 不随便说笑。形容态度严肃庄重。语本《礼记· 曲礼上》:“不登高,不临深,不苟訾、不苟笑。”宋·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36:“其为人也,高古简俭,不苟为言笑矣。”叶永烈《是是非非“灰姑娘”》:“他是一个满脸严肃,~的人,谈话几乎不离他的科研题目。”△用于描写为人端庄。→老成持重 一本正经 ↔嘻皮笑脸 谑浪笑敖 油腔滑调。也作“言笑不苟”。


【词语不苟言笑】  成语:不苟言笑汉语词典:不苟言笑

猜你喜欢

  • 克绍箕裘

    《礼记.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后以“克绍箕裘”谓能继承祖业。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二部分二:“他父亲虽是病得发昏,也知道这儿子是个克绍箕裘的佳儿,不由不放心大胆,一言不发,含

  • 摩笄

    源见“磨笄”。称后妃殉国自杀。清吴伟业《思陵长公主挽诗》:“国母摩笄刺,宫娥掩袂伤。”【词语摩笄】   汉语大词典:摩笄

  • 罩碧纱

    同“护碧纱”。唐李洞《和曹监春晴见寄》:“功成名著扁舟去,愁睹前题罩碧纱。”

  • 文章扫地

    《文选》卷三十六南朝梁.任彦升(昉)《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》其一:“百王之弊,齐季斯甚,衣冠礼乐,扫地无余。”唐.李善注:“言衣冠制度、礼乐、轨仪,皆见废弃,故无余也。班固《汉书.赞》曰:‘秦灭六国,

  • 说项

    唐.李绰《尚书故实》:“杨祭酒(杨敬之字茂孝,元和进士,累官国子祭酒,故称。国子监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,祭酒是国子监主官的官衔称呼)爱才公心,尝知江表之士项斯,赠诗曰:‘处处见诗诗总好,及观标格过

  • 刻楮

    《韩非子.喻老》:“宋人有为其君以象(象牙)为楮叶者,三年而成。丰杀茎柯,毫芒繁泽,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。”后以“刻楮”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。唐黄滔《刑部郑郎中启》之一:“比者伏蒙曲念虚芜,荣流咳唾

  • 韦皋命穷

    唐.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上:“张延赏相公,累代台铉。每宴宾客,选子婿,莫有入意者。其妻苗氏,太宰苗公晋卿之女也。夫人有才鉴,甚别英锐,特选韦皋秀才,曰:‘此人之贵,无以比俦。’既以女妻之,不二三岁,以韦

  • 落尘

    同“歌落梁尘”。唐黄滔《答陈磻隐论诗书》:“亦犹琴之舞鹤跃鱼,歌之遏云落尘。”【词语落尘】   汉语大词典:落尘

  • 渔阳三叠

    同“渔阳掺挝”。宋梅尧臣《和永叔柘枝歌》:“《渔阳三叠》音隆隆,红叶乱坼当秋风。”【词语渔阳三叠】  成语:渔阳三叠汉语大词典:渔阳三叠

  • 携觞王太守

    源见“白衣送酒”。咏重九登高饮酒。唐权德舆《九日北楼宴集》诗:“不见携觞王太守,空思落帽孟参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