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五体投地

五体投地

以两肘、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,是印度古代最隆重的礼节。佛教也沿用。《楞严经》卷一:“阿难闻已,重复悲泪,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来用以比喻对人极其钦佩,推崇备至。


主谓 佛教行最恭敬之礼时,两肘、双膝和头都着地,称作“五体投地”。《楞严经》卷1:“~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比喻崇拜或佩服到极点。冰心《冰心文集》:“对于这种女人,我只有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佩服到极点方面。→顶礼膜拜 心悦诚服 首肯心折 ↔不甘雌伏 不甘示弱


解释用双肘、双膝及头一起着地行礼。后用来比喻佩服到极点。

出处唐·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:“致敬之式,其仪九等:一发言慰问;二俯首示敬;三举手高揖;四合掌平拱;五屈膝;六长踞;七手膝踞地;八五轮俱屈;九五体投地。”

大唐西域记》是玄奘(唐代高僧,俗称唐僧)取经十九年间游历印度、西域的见闻实录,系奉唐太宗之命,由玄奘口述,弟子辩机整理而成。该书记载了西域至印度一百二十八个国家的都城疆域、地理历史、语言文化、生产生活、物产风俗、宗教信仰等情况,在历史、地理、考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
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介绍说,印度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。一是用言语慰问;二是低头示敬;三是把手高举起来作揖;四是两手相合以示敬;五是屈膝示敬;六是蹲坐时挺直腰杆;七是弯曲两手两膝示敬;八是弯曲两手两膝再加上低头而表示尊敬;第九即“五体投地”,是九种礼仪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。“五体”即“五轮”,指双肘、双膝和额顶。“五体投地”就是两手两膝及额头都至地以示敬,其过程可描述为,正立合十,屈膝屈肘至地,翻掌,顶礼膜拜。

反义嗤之以鼻

例句

不少同学对李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
【词语五体投地】  成语:五体投地汉语词典:五体投地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施效颦

    颦亦作矉。东施,丑女名;颦(pín),皱眉。东施效颦,比喻从表面上盲目地生硬模仿人家,效果往往适得其反。庄子在批评儒家不顾时间、地点、条件的不同而坚持推行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时讲了一个故事。故事说,越国

  • 天未丧斯文

    文:指周代文化礼乐制度。此典指孔子说:上天并不要毁灭这种周代文化礼乐制度。后以此典感叹文人遭遇困境;或伤感文人之死。孔子要去陈国(都宛丘,今河南淮阳县),经过卫国匡(今河南长垣县西南)地,由孔子弟子颜

  • 明试以功

    见〔敷奏以言,明试以功〕。

  • 拍浮诗酒

    源见“持螯把酒”。谓纵情于吟诗饮酒。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.施肩吾》:“而少存箕 颍之情,拍浮诗酒,搴擘烟霞。”

  • 牛衣

    源见“牛衣对泣”。本指供牛御寒的披盖物,如蓑衣之类,借指家境贫寒。明陈汝元《金莲记.饭鱼》:“额中犀角真吾子,身后牛衣愧老妻。”清姚鼐《柬王禹卿病中》诗:“妻子牛衣色尚欣,邑人狗监文谁诵?”亦指贫寒之

  • 东皋

    向阳的田野或高地,多指归隐后的耕地。《文选.阮嗣宗诣蒋公》:“方将耕于东皋之阳,输黍稷之税,以避当涂者之路。”又《文选.潘岳.秋兴赋》:“耕东皋之沃壤兮,输东稷之余税。”李善注:“水田曰皋,东者取其春

  • 荡舟狂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年》:“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,荡公。公懼,变色;禁之,不可。公怒,归之,未之绝也。蔡人嫁之。”齐桓公与蔡姬乘舟玩耍,蔡姬故意摇动舟身,开玩笑吓唬桓公。桓公一时吓得脸色都变了,令其停止,她也

  • 谢公重起

    源见“东山再起”。谓重新出仕。宋晁端礼《上林春》词:“看花临水,算已号,醉吟居士。奈苍生,尚满望、谢公重起。”

  • 五侯七贵

    源见“五侯”、“七贵”。泛指达官显贵。唐李白《流夜郎赠辛判官》诗:“昔在长安醉花柳,五侯七贵同杯酒。”【词语五侯七贵】  成语:五侯七贵汉语大词典:五侯七贵

  • 路岐哀

    源见“杨朱泣歧路”。谓出路难寻的哀愁。唐 李溟《无题》诗:“晚年名利迹,宁免路岐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