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人言不足恤

人言不足恤

王安石不惧朝内外非议而执意变法事。王安石(1021-1086年)字介甫,号半山,宋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中进士,历任签书淮南判官、鄞(yín银)县知县、舒州通判。嘉祐二年(1057年)知常州。次年,移提点江东刑狱,入为三司度支判官,迁知制诰。任朝官不久,就向仁宗上了万言书,提出改革政治、财政、军事和教育等的具体意见,主张变法革新,培养人才。但未被采纳。神宗即位,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,并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,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》列举了北宋建国以来各项制度的弊端,阐述改革的必要,正与神宗意合。神宗熙宁二年(1069年)拜参知政事(副宰相),设制置三司条例司,主持变法。陆续颁行了农田水利、青苗、均输、保甲、免役(募役)、市易、保马、方田等新法,史称王安石变法。次年,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。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。他们以“祖宗法制”不能变的立场,反对变法,还把熙宁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推行新法联系起来,说是由于变法违反了天命造成的;甚至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和诬蔑。但王安石坚持变法立场,自信所见,执意不回。引经书文义作变法的理论根据,每每以数百言陈述己见,力排保守派非议。他针对许多人指责变法是不顺天意、不听人言、不守祖宗之法,提出了著名的“三不足畏”说:“天象的变化不足畏,祖宗的法典不足以效法,人们攻击变法的言论不值得忧虑。”为了使变法的措施顺利推行,王安石将朝官和地方官中一些老成守旧的人几乎全都罢免,任用一些聪慧敏捷的弟子。熙宁六年(1073年)全国发生了严重旱灾,保守派乘机将天灾的产生归罪于王安石,第二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,变法遭到严重挫折。后来,王安石再次拜相,但于熙宁九年(1076年)10月再次辞去宰相职位。从此,他离开政治舞台,一直到元丰八年(1085年)三月宋神宗病逝,他都未回到朝中;次年在江宁钟山(今南京紫金山)逝世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327《王安石传》10550、10551页:“安石性强忮(zhì志,刚愎),遇事无可否,自信所见,执意不回。至议变法,而在廷交执不可,安石傅经义,出己意,辩论辄数百言,众不能诎(qū屈,屈服,折服)。甚者谓‘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’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,多用门下儇(xuān喧,便捷)慧少年。久之,以旱引去。洎复相,岁余罢。终神宗世不复召,凡八年。”


主谓 人言,别人的议论。恤,忧虑。不必害怕别人议论。语本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礼义不愆,何恤于人言。”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: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~。”△多用于为政或处世。↔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青蝇点素 三人成虎 暗箭伤人


【词语人言不足恤】  成语:人言不足恤汉语词典:人言不足恤

猜你喜欢

  • 子房筹

    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:“沛公拜良为厩将。良数以《太公兵法》说沛公,……张良多病,未尝特将也,常为画策臣,时时从汉王。”“汉六年正月,封功臣。良未尝有战斗功,高帝曰:‘运筹策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

  • 自觉形秽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容止》:“骠骑王武子,是卫玠之舅,俊爽有风姿,见玠辄叹曰:‘珠玉在侧,觉我形秽。’”形秽:形象丑陋。指因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。后因以“自觉形秽”作为与人相比,自

  • 支子

    古代宗法制度,嫡长子称宗子,其余嫡出庶出称“支子”。《礼记.曲礼下》:“支子不祭,祭必告于宗子。”《仪礼.丧礼》疏:“支子,第二以下庶子也。不言庶子云支子者,若言庶子,妾子之称,是以变庶言支。支者,取

  • 行己有耻

    行己:约束自己行为。耻:羞耻之心。 意谓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行为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贡问曰: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’子曰:‘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’”汉.班昭《女诫》:“清闲贞

  • 素丝千字锦

    源见“织锦回文”。指苏蕙所织回文锦图。宋苏轼《附江南本织锦图上回文原作》诗之二:“红手素丝千字锦,故人新曲九回肠。”

  • 游刃无全牛

    源见“庖丁解牛”。比喻才识卓异,对学问有透彻的了解,达到从容自如的境界。宋道潜《哭少游学士》诗之二:“读书知突奥,游刃无全牛。”

  • 叩钵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指限时成诗。明高启《答衍师见赠》诗:“篇成出叩钵,锋疾惊楚僄。”【词语叩钵】   汉语大词典:叩钵

  • 言犹在耳

    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,人们还清楚记得,但目前所做所为,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。公元前621年,晋襄公死去。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,欲立长君,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。为此,

  • 颓秀木

    《文选》卷五十三、三国魏.李萧远(康)《运命论》:“夫忠直之迕于主,独立之负于俗,理势然也。故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。前鉴不远,覆车继轨,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,

  • 弄鸟莱子

    源见“老莱娱亲”。指尽心孝养父母之人。宋陈与义《陈叔易学士母阮氏挽词》:“避地梁鸿不偕老,弄鸟莱子若为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