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停餐训子

停餐训子

西汉人隽不疑在汉昭帝时任官,因政绩突出,由青州刺史升任京兆尹。京都官吏、百姓都很敬重他。每当隽不疑到所属各县巡视审案问囚回来,老母亲就问他:“这次有没有被平反的冤案?又有几个死囚得以活命的?”当隽不疑平反冤案很多时,母亲就欢喜,说话、吃饭都比平常多。如果没有平反案件,母亲就生气,甚至连饭都不吃了。因此,隽不疑从政,虽然严厉但不残暴。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仁德,慈爱恤人,或指官吏仁爱有德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71《隽不疑传》3036、3037页:“(隽不疑)擢为京兆尹,赐钱百万。京师吏民敬其威信。每行县录囚徒还,其母辄问不疑:‘有所平反,活几何人?’即不疑多有所平反,母喜笑,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;或亡所出,母怒,为之不食。故不疑为吏,严而不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维《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》:“妇道允谐,母仪俱美;每出诫夫,停餐训子。” 宋·苏轼《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》:“洛宾侍从三人贵,京兆平反一笑春。” 宋·陆游《书戒》:“出仕惟此心,所乐在平反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隽不疑传》:“ (隽不疑) 擢为京兆尹,赐钱百万。京师吏民敬其威信。每行县录囚徒还,其母辄问不疑:‘有所平反,活几何人?’即不疑多有所平反,母喜笑,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; 或亡所出,母怒,为之不食。故不疑为吏,严而不残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隽不疑在昭帝时任京兆尹,京都的官吏百姓都敬畏他的威望。每次巡视各县讯问囚犯回来,他母亲就问他:“有没有平反的,又使几个人活了?”如果不疑平反的冤案多,其母就高兴,吃饭、说话也都比平时多; 如果没有平反的,其母就生气,甚而连饭也不吃。因此不疑任官时,虽严厉而不残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妇女有妇德,仁慈恤人。

【典形】 京兆平反、所乐在平反、停餐训子。

【示例】

〔京兆平反〕 宋·苏轼《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》:“洛滨侍从三人贵,京兆平反一笑春。”

〔所乐在平反〕 宋·陆游《书戒》:“出仕推此心,所乐在平反。”

〔停餐训子〕 唐·王维《工部杨尚书夫人王氏墓志铭》:“妇道允谐; 母仪俱美; 每出诫夫; 停餐训子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颜公粥

    唐颜真卿《与李太保帖》:“拙于生事,举家食粥,来已数月,今又罄竭,祗益忧煎。”后因以“颜公粥”指贫穷者的饭食。宋张耒《酬同年徐正夫司户时公欲卜筑嵩洛间》:“釜厌颜公粥,囊须赵壹钱。”【词语颜公粥】  

  • 离鹤

    源见“别鹤操”。哀叹夫妻分离。唐王昌龄《行路难》诗:“人生意气好迁捐,只重狂花不重贤。宴罢调筝奏离鹤,回娇转盼泣君前。”【词语离鹤】   汉语大词典:离鹤

  • 庄舄哀

    源见“庄舄越吟”。喻指思故国的哀愁。明徐祯卿《送友人还吴》诗:“坐下杨朱泪,吟为庄舄哀。”

  • 贻厥孙谋

    源见“诒燕”。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。《三国志.董允传》:“七年,以侍中守尚书令,为大将军费祎副贰。九年,卒。”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《襄阳记》:“杨仪、魏延,牧竖小人也。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,然既已任之

  • 王烈髓

    汉刘向《列仙传.邛疏》:“邛疏者,周封史也。能行气炼形,煮石髓而服之,谓之‘石钟乳’。”晋葛洪《神仙传.王烈》载:王烈字长休,邯郸人。嵇康(字叔夜)甚敬爱他,多次跟他学道。“烈独之太行山中,忽闻山东崩

  • 行吟泽畔

    源见“泽畔吟”。指失意者吟咏遣愁。明杨慎《沁园春.己丑新正》词:“自寿一杯,休行吟泽畔,兀坐山隈。”

  • 建极

    《书.洪范》:“皇建其有极。”孔颖达疏:“皇,大也。极,中也。施政教治下民,当使大得其中,无有邪僻。”后以“建极”谓建立中正之道。《续资治通鉴.宋宁宗庆元八年》:“自胡纮、刘德秀去位,侂胄亦厌前事,故

  • 千金报

    同“千金答漂母”。南朝 陈张正见《赋得韩信诗》:“野有千金报,朝称三杰名。”

  • 祢刺

    源见“祢衡怀刺”。谓士人耿介有节操,不愿奔走权门。唐黄滔《与蒋先辈启》之二:“足以雪曩岁之湮沉,恢张祢刺;壮平生之意气,弃掷终?。”【词语祢刺】   汉语大词典:祢刺

  • 林下

    源见“林下风气”。谓闲雅,超逸。《宣和画谱.人物二》:“童以妇人而能丹青……有文士题童氏画诗曰:‘林下材华虽可尚,笔端人物更清妍。’”【词语林下】   汉语大词典:林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