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元规尘

元规尘

同“庾公尘”。唐李白《送岑征君归鸣皋山》诗:“蹈海宁受赏,还山非问津。西来一摇扇,共拂元规尘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引晋·郭澄之《郭子》 曰:“庾公名位渐重,足倾王公。时庾亮在石头,王公在城,忽风起扬尘,王公以扇拂之曰:‘元规尘污人。’”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亦载。《晋书· 王导传》:“于是庾亮以望重地逼,出镇于外。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,或劝导密为之防。……时亮虽居外镇,而执朝廷之权,既据上流,拥强兵,趣向者多归之。导内不能平,常遇西风尘起,举扇自蔽,徐曰:‘元规尘污人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晋代庾亮字元规,名高权重,虽然居外镇守,但实际上左右朝政,拥有重兵。有人向王导密告说庾亮将举兵内向,劝王导防备。当时庾亮所居在长江上流,王导遇西风刮起尘土,就厌恶地用扇子遮蔽说:“元规尘污人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权臣显贵的熏人气焰; 也借指恶浊的世俗风气。

【典形】尘污人、风尘休障、举扇毋我污、举扇西风、扇举遮王导、团扇隔元规、王导扇、西风扇、一箑西风、拥扇西风、庾尘、庾公尘、庾亮尘、元规尘、吹尘扇难障、羽扇障西尘、尘满西风扇、尘埃污西风、西风不胜尘、无扇障尘、元规拥上流、扇尘轻障、西风尘土、遮扇尘、庾令尘。

【示例】

〔尘污人〕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严和之好古》:“已被尧知方洗耳,毕竟尘污人了。”

〔风尘休障〕 清·赵俞《王导》:“臣族早知三窟就,风尘休障庾元规。”

〔举扇毋我污〕 宋·陈师道《次韵苏公劝酒与诗》:“自念每累人,举扇毋我污。”

〔举扇西风〕 宋·苏轼《次旧韵赠清凉长老》:“过滩入洛地多尘,举扇西风欲污人。”

〔扇举遮王导〕 唐·李商隐《今月二日不自量度》:“扇举遮王导,樽开见孔融。”

〔团扇隔元规〕 宋·钱惟演《休沐端居有怀希圣》:“更赋新诗答灵运,不将团扇隔元规。”

〔王导扇〕 清·程先贞 《还山春事》:“短袖独挥王导扇,长竿唯晒阮咸裈。”

〔西风扇〕 宋·苏轼《次前韵送程六》:“未应便障西风扇,只恐先移北山檄。”

〔一箑西风〕 宋·王弈《酹江月·和辛稼轩》:“一箑西风休掩面, 白浪黄尘眯目。”

〔拥扇西风〕 宋·苏轼《次韵李公择寄子瞻》:“青蒲一下复东来,拥扇西风满面埃。”

〔庾尘〕金·冯璧《和希颜》:“虎守天门未易通,庾尘无扇障西风。”

〔庾公尘〕宋·苏轼《次韵韶守狄大夫》之二:“东海莫怀疏受意,西风幸免庾公尘。”

〔庾亮尘〕 清·沈钦圻《重阳后二日》:“有朋共洒新亭泪,无扇能遮庾亮尘。”

〔元规尘〕 唐·李白《送岑征君旧鸣皋山》:“西来一摇扇,共拂元规尘。”


【词语元规尘】   汉语词典:元规尘

猜你喜欢

  • 乘桴之想

    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(音fú,小筏子)浮于海,从我者,其由(子路)与?”孔子对学生谈到倘若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,将“乘桴浮于海”。后因将超绝世俗而遗世高蹈的志向称为“乘桴之想”。清.

  • 嘉石坐

    参见:嘉石耻

  • 塞责

    抵塞罪责。汉代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十:“(卞庄子曰):‘前犹与母处,是以战而北也,辱吾身。今母殁矣,请塞责。’”北:败。后人又称作事马虎、敷衍了事为“塞责”或“敷衍塞责”。【词语塞责】  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江革忠孝

    《南史.江革传》:“江革字休映,济阳考城人。……革幼而聪慧,早有才思,六岁就解属文。父柔之深加赏器,曰:‘此儿必兴吾门。’九岁丁父艰,……十六丧母,以孝闻。……上大宴,举酒劝革曰:‘卿那不畏延明害?’

  • 博浪飞椎

    《史记.留侯世家》载:秦始皇灭韩,张良为韩报仇,在沧海君处得力士,做铁椎重一百二十斤,趁秦始皇东游,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。后因以“博浪飞椎”为抗暴复仇的典故。清朱彝尊《彭城道中咏古二首》之二:“博浪飞椎

  • 洗心革志

    源见“洗心革面”。谓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志。《晋书.潘尼传》:“皆延颈以视,倾耳以听,希道慕业,洗心革志。想洙 泗之风,歌来苏之惠。”并列 洗心,洗濯邪恶之心。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。《晋书·潘尼

  • 蒹葭伊人

    《诗经.秦风.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这是《蒹葭》诗的首章前四句。诗前小序说,这首诗是为了讽刺秦襄公不能行周礼,故无人服他,没有办法巩固自己的国家。其实,这是一首情歌。诗中

  • 风流蕴藉

    蕴藉:宽和又有蕴涵。旧时形容人风雅潇洒。王听(?-559年),字元景,北海剧(今山东寿光县东南)人。北齐时累迁东莱太守,因为人疏旷,得罪文宣帝高洋,被杀。其母清河崔氏,有学识,会教育子女,生九个儿子,

  • 国君含垢

    含垢:忍受垢耻。 意谓一国之君,为了顾全大局,有时也不免含垢忍辱。语出《左传.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杨伯峻注:“含垢,杜注云:‘忍垢耻’。《老子》云:‘受

  • 床下梁松拜

    源见“床下拜梁松”。指对长者的敬候。清赵翼《哭杭应龙先生墓》诗之一:“依然床下梁松拜,无复温言诲坐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