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出生入死

出生入死

原指出生地,入死地。后多指冒着生命的危险,活动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之中。《老子》第五十章:“出生入地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”《韩非子.解老》:“人始于生而卒于死,始之谓出,卒之谓入,故曰出生入死”。


并列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。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,随时有死去的危险。语出《老子》50章:“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”高建群《白房子争议地区源流考》:“责任仿佛在自己方面似的,他可怜这些远离家乡,远离亲人,远离人类,在这荒原地带与他相依为命、~的人们。他原谅了巴郎子。”△描写人经历危险,多用于战斗中或紧急抢险中。→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冲锋陷阵 ↔贪生怕死。 也作“入死出生”、“生死出入”。


解释原谓从出生到死去。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,随时有死的可能。

出处《老子·德经》五十章:“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”

《老子》是老子思想的总结,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之一是“无为”。老子在讲到关于人的生死时说: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,入于坟墓就是死。所有人中,长寿者占十分之三,短命者占十分之三,还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,却自己走向死路的,也占了十分之三。造成最后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因为养生养得太过分。曾经听说,善于养护生命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在军队中打仗不会受到伤害;犀牛用不上它的角,老虎用不上它的爪,兵器用不上它的刃,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。

老子在这段话中认为,有十分之六的人,他们的生死符合自然规律,还有十分之三的人,因为过分追求养生反而短命,只有最后那十分之一的人,因为讲求“无为”、善于养生,因而得以永享天年。

近义赴汤蹈火

反义贪生怕死

例句

谁也数不清,你在敌特的枪口下,曾几度出生入死。


【词语出生入死】  成语:出生入死汉语词典:出生入死

猜你喜欢

  • 心动风幡

    宋.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:“慧能大师……寓止廊庑间,暮夜风飏刹幡,闻二僧对论,一云幡动,一云风动,往复酬答,曾未契理。师曰:‘直以风幡非动,动自心耳。’”风扬刹幡,其实是风也动,幡也动。二僧争论,

  • 竹林园

    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.摩揭陀国》载:古代中印度 迦兰陀有竹林,迦兰陀归佛后,即以竹园奉佛立精舍,为如来说法的场所。竹林精舍就是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。“竹林园”即指竹林精舍。泛指佛教寺院。唐韦应物《寓居沣上

  • 霍家亲

    《汉书.霍光传》:“光长女为桀子安妻,有女年与帝相配,桀因帝姊鄂邑盖主(昭帝姊)内安女后宫为婕妤,数月立为皇后。”西汉霍光为汉昭帝上官皇后的外祖父,又是汉宣帝霍皇后的父亲,官居大司马大将军,其子弟遍及

  • 以意为之

    《礼记.礼运》:“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,以中国为一人者,必意之也,必知其情,辟于其义,明于其利,达于其患,然后能为之。”陈澔集说:“非意之,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。”后以“以意为之”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

  • 捕风

    同“捕风捉影”。清 黄六鸿《福惠全书.刑名.问疑》:“打死之事,茫然捕风。”【词语捕风】   汉语大词典:捕风

  • 浮沉投书

    参见:投书浮沉

  • 萱椿

    同“萱花椿树”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.闹殇》:“当今生花开一红,愿来生把萱椿再奉。”【词语萱椿】   汉语大词典:萱椿

  • 切玉剑

    《列子.汤问》:“周穆王大征西戎,西戎献锟铻之剑,火浣之布。其剑长尺有咫,炼钢赤刃,用之切玉如切泥焉。”晋.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二《异产》:“《周书》曰:西域献火浣布,昆吾氏献切玉刀。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,

  • 昭君泪

    源见“昭君出塞”。谓远离故国,悲伤哀愁。宋姜夔《疏影》词:“昭君不惯胡沙远,但暗忆,江南江北。”宋汪元量《传言玉女.钱塘元夕》词:“昭君泪流,手撚琵琶弦索。”

  • 阴平偷渡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邓艾传》:“冬十月,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。山高谷深,至为艰险,又粮运将匮,频于危殆。艾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将士皆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。……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