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十行俱下

十行俱下

也作“十行并下”、“一目十行”。形容读书速度极快。梁简文帝萧纲(503-551年)字世缵。南兰陵(今江苏武进西北)人。南朝梁皇帝,庙号太宗,梁武帝第三子。后为叛将侯景所杀。萧纲年幼时聪明敏慧过人,6岁能作文章。武帝曾不相信,特意御前面试,果然辞采甚美,并非虚传,因而叹道:“此子吾家之东阿(东阿,指陈思王曹植。植7岁能诗)。”及长,器宇宽弘,须眉如画,喜怒不形于色,顾盼则目光照人,读书能一目十行,过目成诵,篇章辞赋,挥笔立就,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各种事务。

【出典】:

梁书》卷4《简文帝本纪》109页:“太宗幼而敏睿(ruì锐,明智、智慧),识悟过人,六岁便属文,高祖惊其早就,弗之信也,乃于御前面试,辞采甚美。高祖叹曰:‘此子,吾家之东阿。’既长,器宇宽弘,未尝见愠(yùn运,含怒、怨恨。)喜。方颊(jiá夹,面颊、脸的两侧。)丰下,须鬓如画,眄睐(lài赉,顾盼、旁视。)则目光烛人。读书十行俱下。九流百氏,经目必记;篇章辞赋,操笔立成。博综儒书,善言玄理。自年十一,便能亲庶务,历试蕃政,所在有称。”又《梁书》卷8《昭明太子传》(166页):“太子美姿貌,善举止。读书数行并下,过目皆忆。每游宴祖道(古时为出行者祭祀路神,并饮宴送行叫“祖道”),赋诗至十数韵。或命作剧韵赋之,皆属思便成,无所点易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李百药《北齐书·河南王瑜传》:“读书敏速,十行俱下,复棋不失一道。” 宋·刘克庄《杂记》诗:“五更三点待漏,一目十行读书。” 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》:“资性聪明,一目十行俱下。”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23回:“你说你会过目成诵,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?”


主谓 形容读书敏捷。《南史·梁简文帝纪》:“帝幼而聪睿,六岁便能属文,读书~。”※行,不读作xíng。△褒义。多用于形容阅读速度快。→过目成诵五行并下 七行俱下 ↔寻行数墨 才竭智疲


【词语十行俱下】  成语:十行俱下汉语词典:十行俱下

猜你喜欢

  • 悬枯

    同“羊续悬鱼”。《陈书.宗元饶传》:“求粟不猒,愧王沉之出赈;征鱼无限,异羊续之悬枯。”【词语悬枯】   汉语大词典:悬枯

  • 狗盗鸡鸣

    指孟尝君遇到危难,被门客能为“狗盗”、“鸡鸣”的人救出之故事。后以此典比喻宽量待人,必得好报;又比喻不管地位多么低下之人,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有用场,办成事。孟尝君,即田文,战国时齐国宗室,袭承父亲田婴

  • 鸿沟

    源见“判若鸿沟”。本为古运河名。借指疆土的分界。亦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限。北周庾信《拟咏怀》之八:“长坂初垂翼,鸿沟遂倒戈。”巴金《秋》十:“他的主张和他兄弟的主张中间是有一道鸿沟的。”“鸿”通 “洪”

  • 勒燕然铭

    同“勒铭燕然”。北周王褒《从军行》诗:“勋封瀚海石,功勒燕然铭。”

  • 龙虎

    源见“风从虎,云从龙”。喻君臣。宋王清惠《满江红》词:“龙虎散,风云灭,千古恨,凭谁说?”源见“龙盘虎踞”。借指南京。清金綎《采石矶》诗:“龙虎一失险,洪波空荡漾。郁郁松柏枝,钟山日相望。”【词语龙虎

  • 鹏抟羊角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形容气象阔大。宋沈遘《次韵和孙少述润州望海楼》:“鹏抟羊角来天外,鳌戴方壶献几前。”

  • 温凊

    同“冬温夏凊”。唐皇甫冉《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侍》诗:“幸遂温凊愿,其甘稼穑难。”【词语温凊】   汉语大词典:温凊

  • 乘鸾仙子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泛指仙女。宋袁去华《清平乐.嫩凉新霁》词:“夜深风露娟娟,抱琴谁和流泉。只有乘鸾仙子,见人愁绝无眠。”

  • 投瓜

    《南史.任昉传》:“出为新安太守,卒于官。武帝(注:南朝梁武帝)闻问,方食西苑绿沈瓜,投之于盘,悲不自胜,即日举哀,哭之甚恸。”任昉死讯传到梁武帝时,武帝把正在吃的西瓜投于盘,表示他的震惊和悲伤。后因

  • 晋铸刑鼎

    鲁昭公二十九年(前513),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,把前执政范宣子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,公之于众。《左传.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晋铸刑鼎,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