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

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

喻学贵专精。是赵普以半部《论语》辅助赵匡胤定天下事。赵普(922-992年)祖为幽州蓟(今北京大兴县西南)人,迁镇州(治所今河北正定),再迁河南洛阳。字则平,后周时赵匡胤幕僚,任掌书记。后周显德七年(960年)正月元旦,曾与赵匡胤弟赵光义等策动陈桥兵变,帮助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,为开国功臣。因此,入宋后授右谏议大夫,充枢密直学士。建隆元年(960年)向赵匡胤献策并自请从征,平定了李筠之乱,以功迁兵部侍郎、枢密副使。同年,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。建隆三年(962年)任枢密使、检校太保。乾德二年(964年)任宰相。赵匡胤视如左右手,事无大小,皆与之商定。北宋初年的重大方针政策他都曾参预谋划,如为了集中行政权和财权,建议宋太祖罢宿卫和节镇兵权;委任文官知州事;在各路设置转运使;州置通判,与知州互相牵制;在实现统一的战争中,采取先南后北、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等。太祖晚年,其宠渐衰,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。宋太宗即位后,想再任赵普为相,有人反映说,赵普只是在青少年时代学习过官吏事务,没有学问,只读过《论语》。赵光义问赵普,他毫不隐晦说,我平生所学确实只有一部《论语》。从前,曾以一半帮助太祖定天下;现在,我要用另一半辅助陛下,使天下太平。太宗时他两次为相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次下朝,就闭门读书。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,便非常果断自如。赵普死后,家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,果然只有《论语》二十篇。于是后人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称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256《赵普传》8940页:“普少习吏事,寡学术,及为相,太祖常劝以读书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取书,读之竟日。及次日临政,处决如流。既薨,家人发箧视之,则《论语》二十篇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7:“赵普再相,人言普山东人,所读者止《论语》,盖亦少陵之说也。太宗尝以此论问普,普略不隐,对曰:‘臣平生所知,诚不出此。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。’普之相业,固未能无愧于《论语》。而其言,则天下之至言也。” 元·高文秀撰《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》(载《元曲选外编》)第一册:“某姓赵,名光普,字则平,辅佐主公,官拜丞相,封太师韩国公之职,乃开国功臣也。……每次大事启文观书,乃《论语》也。此时称小官以半部《论语》治平天下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缄扇思母

    南朝宋张敷怀念亡母的故事。《宋书.张敷传》:“生而母亡,年数岁,问知之,虽童蒙,便有感慕之色。至十岁许,求母遗物,而散施已尽,唯得一扇,乃缄录之。每至感思,辄开笥流涕。”

  • 胯下韩侯

    参见“忍辱袴下。【词语胯下韩侯】  成语:胯下韩侯汉语大词典:胯下韩侯

  • 袖金鎚

    《汉书.淮南厉王传》:“厉王有材力,力扛鼎,乃往请辟阳侯。辟阳侯出见之,即自袖金椎椎之,命从者刑之。驰诣阙下,肉袒而谢曰:‘臣母不当坐赵时事,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,不争,罪一也……’文帝伤其志,为亲故不

  • 放麑翁

    《韩非子.说林上》:“孟孙猎得麑,使秦西巴持之归,其母随之而啼,秦西巴弗忍而与之。孟孙适至而求麑,答曰:‘余弗忍而与其母。’孟孙大怒,逐之。居三月,复召以为其子傅。其御曰:‘曩将罪之,今召以为子傅,何

  • 子臧之节

    《左传.襄公十四年》:“吴子诸樊既除丧,将立季札。季札辞曰:‘曹宣公之卒也,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,将立子臧。子臧去之,遂弗为也,以成曹君,君子曰:能守节。君义嗣也,谁敢奸君?有国非吾节也,札虽不才,愿附

  • 左记室

    《晋书.左思传》:“左思,字太冲,齐国临淄人也。……貌寝,口讷,而辞藻壮丽。”“齐王同命为记室督,辞疾,不就。及张方纵暴都邑,举家适冀州。数岁,以疾终。”西晋.左思博学多才,曾构思十年,作成《三都赋》

  • 伯鸾歌

    同“伯鸾吟”。金元好问《出都》诗:“汉宫曾动伯鸾歌,事去英雄可奈何!”

  • 裘弊金尽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:“(苏秦)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,黑貂之裘弊,黄金百斤尽。资用乏绝,去秦而归。赢(赢,担负)滕(滕,本指缄封,此引伸指行囊)履蹻(蹻,屐),负书担橐(橐,口袋,比囊小的叫橐),形容枯

  • 楚卞三泣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指怀才不遇,忠贞见疑。唐吕温《古兴》诗:“越欧百炼时,楚 卞三泣地。二宝无人识,千龄皆弃置。”

  • 富贵非吾愿

    富贵不是我的心愿。 表示不慕荣利,胸怀淡泊。语出晋.陶潜《归去来辞》:“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”明.高则诚《琵琶记.官媒议婚》:“鳌头可羡,须知富贵非吾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