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口血未干

口血未干

口血,古代双方结盟或订立条约时,双方要喝加有牲禽类血液的酒,以示信守,称为口血。口血未干,形容结盟时喝的口血染红了嘴巴还未干,就背弃了原来的盟约诺言。公元前565年,郑国刚因晋师来伐而乞和成盟。楚国又出师伐郑。郑国不得已背晋向楚,复求与楚国订立盟约。这时,郑国的两个大臣子孔、子蟜说:“我们刚与晋国订立盟约,现在口血未干,就背弃盟约,这样做行吗?”另外两个大臣子驷、子展说:“我们小国同大国结盟,只能唯强是从。现在楚师来攻,晋国不来援救,我们就得投靠楚国。即使订立了盟约,将来也可向晋国解释,这是在强国的威逼下订的,这样的盟约是可以背叛的。”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楚子伐郑。子驷将及楚平。子孔、子蟜曰:‘与大国盟,口血未干而背之,可乎?’子驷、子展曰:‘吾盟固云唯强是从,今楚师至,晋不我救,则楚强矣。盟誓之言,岂敢背之?且要盟无质,神弗临也。’……乃及楚平。”

【例句】:

左丘明《国语·越语》:“以盟为益乎?前盟口血未干,足以结信矣。” 元·脱脱《宋史·辛次膺传》:“次膺言:‘宣和海上之约,靖康城下之盟,口血未干,兵随其后。”


主谓 古人订立盟约时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。此指订立盟约不久就毁约。今多指说出的话没多久就反悔。《东周列国志》11回:“~,宋人背盟,寡人伐之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表现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方面。→背信弃义 墨迹未干 ↔守信不渝


【词语口血未干】  成语:口血未干汉语词典:口血未干

猜你喜欢

  • 凿空

    《汉书.张骞传》:“骞还,拜为大行。岁余,骞卒。后岁余,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,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。然骞凿空,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,以为质于外国,外国由是信之。”《汉书》中用“凿空”描

  • 鲛绡

    源见“鲛人泣珠”。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。借指薄绢,轻纱。宋周弼《二郎神.西施浣纱碛》词:“剪断鲛绡何人续,黯梦想、秋江风冷。”明 高东嘉《泣颜回.春游》套曲:“见游人往来,贪欢笑,舞鲛绡,闹咳咳笑高。”

  • 踌躇陌上郎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一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踌躇。使君遣吏往,问是谁家姝?”古乐府《陌上桑》中有使君看到貌美的女郎,就勒马凝视不行事。后遂用为称赞美女之典。唐.汪遵《采桑妇》诗:“为报踌躇陌

  • 鱼目间珠

    同“鱼目混珠”。宋司马光《稷下赋》:“珷玞乱玉,鱼目间珠。泥沙涨者其泉慁,莨莠茂者其谷芜。”见“鱼目混珠”。宋·司马光《稷下赋》:“珷玞乱玉,~,泥沙涨者其泉混,莨莠茂者其谷芜。”【词语鱼目间珠】  

  • 子牟恋魏阙

    《庄子.让王》:“中山 公子牟谓瞻子曰:‘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阙之下,奈何?’瞻子曰:‘重生。重生则利轻。’”魏阙,古代宫门外两边高耸的楼观,借指朝廷。后因以“子牟恋魏阙”为心恋朝廷的典故。唐陈子昂

  • 惊弓断雁

    同“惊弓之鸟”。闻一多《红豆》诗之十九:“我是只惊弓的断雁。”

  • 司空惯

    同“司空见惯”。宋晁补之《绿头鸭.韩师朴相公会上观佳妓轻盈弹琵琶》词:“算从来、司空惯,断肠初对云鬟。”

  • 宓子弦歌

    同“宓子弹琴”。清袁枚《虞山小住赠许芝田明府》诗:“宓子弦歌宜小邑,许由家世本无民。”

  • 木雁中

    同“木雁之间”。元袁桷《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》诗:“自取木雁中,俯首供偌唯。”

  • 声西击东

    见“声东击西”。明·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:“若彼~,而我军出大同,未免顾彼失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