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同仇敌忾

同仇敌忾

忾,愤恨,愤怒。同仇敌忾,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。公元前506年,吴王阖庐率师攻楚,长驱直入,七战破郢,楚昭王逃亡在外,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国首都咸阳,于宫门外痛器七天七夜,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动,为赋《无衣》,答应出兵相助。诗中称,谁说当兵无衣穿,我和你共穿一件袍。国家发兵去作战,咱们来修戈和矛,共同把敌人来打倒。又公元前623年,卫国宁武子出使鲁国。鲁文公设宴招待并在宴会上不适当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诸侯的乐曲,因此宁武子没有赋诗回答。鲁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问,宁武子告诉他,《湛露》是天子宴享诸侯之乐,表示诸侯应对天子效命,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敌人,而且献上自己的功劳。……现在我来通使贵国,以保持两国友好,承君王赐宴,岂敢以诸侯自居,触犯大礼以自取罪过。

【出典】:

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。”

【例句】:

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卫宁武子来聘,公与之宴,为赋《湛露》及《彤弓》。不辞,又不答赋。使行人私焉。对曰:‘臣以为肄业及之也。昔诸侯朝正于王,于是乎赋《湛露》,则天子当阳,诸侯用命也。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,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,彤矢百,弓矢千,以觉报宴。今陪臣来继旧好,君辱贶之,其敢于大礼以自取戾?’”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讷亲》:“金川云小丑,而老师糜饷,克捷无期,凡在臣子,皆有同仇敌忾之念。” 清·魏源《寰海十首》之十:“同仇敌忾士心齐,呼市俄闻十万师。”


并列 同仇,共同对敌。忾,愤恨。怀着同样的仇恨共同对敌。语本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又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人所忾而献其功。”蔡敦祺《林则徐》(上):“虽说船坚炮利,但若我大清官民~,拼死一战,不令登岸,他船上水尽粮绝,不用我军杀他他渴也渴死,饿也饿死了。”※忾,不读作qì。△褒义。多用于对敌斗争方面。→同心戮力 ↔同室操戈。也作“敌忾同仇”。


同仇敌忾”表示对敌人共同一致地仇恨与愤怒。

“同仇”,共同仇恨,这很明白。为什么说同仇 “敌忾”呢? “敌忾”何义?

“忾”,从心、从气,谓气满胸臆,引申有 “愤怒”义。《说文·心部》: “忾,大息貌。”段注: “大息者,呼吸之大者也。”人在激愤时,呼吸急促,故有 “大息”的样态,这便是 “忾”所表示的意义。

左传·文公四年》: 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杜预注:“敌,犹当也; 忾,恨怒也。”知 “敌忾”为 “当恨怒”之义。

同仇敌忾”简言之为 “同仇当愤怒”。此语中 “敌”非 “仇敌”义,乃 “应当”义。


【词语同仇敌忾】  成语:同仇敌忾汉语词典:同仇敌忾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山雾雨

    同“南山雾”。明张居正《送杨生南归》诗:“南山雾雨文初变,溟海扶摇翮未舒。”

  • 斗牛光焰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借咏剑以抒报国豪情。宋辛弃疾《水龙吟.过南剑双溪楼》词:“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须长剑。人言此地,夜深长见,斗牛光焰。”

  • 东华软尘

    宋苏轼《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》诗之一:“归来病鹤记城闉,旧踏松枝雨露新。半白不羞垂领发,软红犹恋属车尘。雨收九陌丰登后,日丽三元下降辰。粗识君王为民意,不才何以助精禋?”自注:“前辈戏语,有西湖

  • 拔山盖世

    源见“拔山扛鼎”。谓勇猛无敌于天下。清戴名世《范增论》:“当此之时,项籍以叱咤喑哑之资,拔山盖世之气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。”并列 比喻力猛气壮。语本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悲歌忼慨,自为诗曰:力拔

  • 山头落帽

    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称美文士儒雅洒脱。宋陈师道《九日不出魏衍见过》诗:“山头落帽网流绝,壁面称诗语笑香。”

  • 避暑之饮

    韩鄂《岁华纪丽》注引《典略》曰:“刘松、袁绍于河朔三伏之际,昼夜饮酒,乃至无知,以避一时之暑,故河朔间有避暑之饮。”又见唐.徐坚《初学记》“三夏”。三国时,袁绍与刘松曾在三伏天饮酒避暑消夏。后黄河以北

  • 惊弓断雁

    同“惊弓之鸟”。闻一多《红豆》诗之十九:“我是只惊弓的断雁。”

  • 子墨

    《文选.扬雄〈长杨赋〉序》:“聊因笔墨之成文章,故藉翰林以为主人,子墨为客卿以风。”李周翰注:“子者,男子之通称。借以为主客而讽焉。”后因以“子墨”借指文章,文辞。清钮琇《觚賸.粟儿》:“陇西刺史典其

  • 震虩

    《易.震》:“震来虩虩,笑言哑哑。”王弼注:“震之为义,威至而后乃惧也,故曰震来虩虩……震者,惊骇怠惰以肃解慢者也。”后以“震虩”谓奉职勤谨。唐刘禹锡《答饶州元使君书》:“祝阴阳惨舒之节,取震虩泽濡之

  • 裂素之咏

    源见“班姬咏扇”。指汉班婕妤所写《怨歌行》。唐元稹《追封宋若华》诗:“班妃裂素之咏,谢氏散盐之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