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名正言顺

名正言顺

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,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。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,如果卫国国君请您去管理国家,您首先抓什么?孔子说,当然是首先要“正名”了。子路说,有这样干的吗?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,为什么一定要先正名呢?孔子说,你怎么这样卤莽?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,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。名不正,说话就不理直气壮;说话理由不充分,事情就办不成;事情办不成,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;礼乐不兴盛,刑罚也就不会适当;刑罚不适当,民众就无所适从。所以君子做事,一定要理由充分,对于自己说的话,切切不能有一点马虎,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子路》:“子路曰:‘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’子曰:‘必也正名乎!’子路曰:‘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’子曰:‘野哉,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错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元·郑德辉《迷青琐倩女离魂》杂剧:“老夫人许了亲事,待小生得官回来,谐两姓之好,却不名正言顺。你今私自赶来,有玷风化,是何道理?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三回:“名正言顺,以讨国贼。”


并列 名,名分。名分恰当,办事说话道理就讲得通。语出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;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张平《抉择》:“杨成是市委书记,是市里的第一把手,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,~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面。→理直气壮 入情入理 ↔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屈词穷


解释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,说起话来便顺理,道理也讲得通。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。

出处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
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:“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,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?”

孔子说:“必须先正名,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。”子路说:“有这个必要吗?老师您绕得太远了!正名干什么啊?”孔子说:“你真鲁莽啊!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,就不发表意见。名称不搞清楚,说话就不理顺;说话不理顺,事情就做不成;事情做不成,礼乐就得不到实施;礼乐得不到实施,刑罚就不会得当;刑罚不得当,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。因此,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、有理由可说,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。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,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。”

春秋时期,社会正处于大变革、大动荡之中,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、概括与规范,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,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,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。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“正名”入手,是因为在他心里“名实相违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。

例句

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,这是名正言顺的事,你不必藏头露尾的。


【词语名正言顺】  成语:名正言顺汉语词典:名正言顺

猜你喜欢

  • 鲁阳戈

    源见“挥戈回日”。指回天之力或力挽危局的手段。南朝 梁萧纪《同萧长史看妓》诗:“想君愁日暮,应羡鲁阳戈。”王德钟《十九岁述怀》诗之六:“匡时挥尽鲁阳戈,天意如斯奈若何!”【词语鲁阳戈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雁默先烹

    源见“木雁”。喻无才者先被弃。唐白居易《岁暮》诗:“膏明自爇缘多事,雁默先烹为不才。”主谓 比喻无能者先被遗弃。语本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故人喜,命竖子杀雁而烹之。竖子请曰:‘其

  • 不郎不秀

    原作不稂不莠。稂,莠,皆田间杂草。不稂不秀,原指田间无杂草,后则喻人不成材或没出息。《诗经》里有首诗说,发了芽,出了苞,皮儿坚,果实好。没有童梁,没有狗尾草。捉掉那螟虫和螣虫,蟊虫贼虫都除掉。别让它们

  • 亿庾

    《诗.小雅.楚茨》:“我仓既盈,我庾维亿。”后以“亿庾”为咏丰收之词。南朝 陈徐陵《陈公九锡文》:“亿庾之咏斯丰,壶浆之迎是众。”【词语亿庾】   汉语大词典:亿庾

  • 兵不厌权

    同“兵不厌诈”。《后汉书.虞诩传》:“今其众新盛,难与争锋,兵不厌权,愿宽假辔策,勿令有所拘阂而已。”主谓 作战可以使用权术,迷惑敌人,使其作出错误判断。《后汉书·虞诩传》:“今其众新盛,难与争锋,~

  • 下尽羊昙棋

    《晋书.谢安传》:“(苻)坚后率众,号百万,次于淮肥,京师震恐。加安征讨大都督。玄入问计,安夷然无惧色,答曰:‘已别有旨。’……安遂命驾出山墅,亲朋毕集,方与玄围棋赌别墅。安常棋劣于玄,是日玄惧,便为

  • 相忘江湖

    《庄子.内篇.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响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庄子用泉水干了,鱼用湿气互相嘘吸,用口沫互相湿润,倒不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。故后人以“相忘江湖”指自由自在的生活

  • 苏武牧羊

    苏武(?——前60年),字子卿,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西汉大臣。天汉元年(前100年),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(皇帝的侍卫官,秩二千石)身分持节出使匈奴。匈奴单于(chányú缠俞,匈奴最高首领的称

  • 为渊驱鱼,为丛驱爵

    同“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”。爵,通“雀”。清薛福成《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》:“奸胥劣绅,且得窥见罅以滋扰累,为渊驱鱼,为丛驱爵,甚非计也。”《文明小史》十三回:“国家平时患无人才,等到有了人才,又被这些

  • 绝响

    晋.葛洪《抱朴子.广譬》:“聪者料兴亡于遗音之绝响,明者觌(dí见)机理于玄微之未形。”原指已经散失的乐调,后泛称不可再见的流风余韵。晋.袁宏《东征赋》:“惟吾生于末运,托一叶于邓林。顾微躯之渺渺,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