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

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

后人看待今人,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。 常用以抒发古今递变的感慨。 也表示要借鉴前人。语出《汉书.京房传》:“臣恐后之视今,犹今之视前也。”一作〔今之视古,亦犹后之视今〕。《世说新语.规箴》:“(京房)因问帝:‘幽厉之君何以亡?所任何人?’答曰:‘其任不忠。’房曰:‘知不忠而任之,何耶?’曰:‘亡国之君,各贤其臣,岂知不忠而任之?’房稽首曰:‘将恐今之视古,亦犹后之视今也。’”后多引作〔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〕。晋.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,悲夫!”《旧唐书.裴炎传》:“炎进谏曰:‘皇太后,天下之母,圣德临朝,当存至公,不宜追王祖祢,以示自私。且独不见吕后之败乎?臣恐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’”宋.柳开《与李宗谔秀才书》:“后之视今,犹今视昔也,足下惟勉之。”清.章学诚《文史通义.知难》:“有其理者,不必有其事;接以迹者,不必接以心。若可恃,若不可恃;若可知,若不可知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.逃名》:“作家一排一排的坐着,将来使人笑,使人怕,还是使人厌倦呢?现在也很难测定。但若据‘前车之鉴’,则‘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’,大约也还不免于‘悲夫’的了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

    表示不因自己的爱憎而抹去了对方的短处或长处。语出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。”孔颖达疏,“谓凡与人交,不可以己心之爱憎,诬人之善恶。”宋.刁衎《上真宗皇帝论进善去恶疏》:“开谏诤之门,

  • 郢质

    源见“郢匠挥斤”。指被匠石挥斧削尽鼻端白泥而立不失容的郢人。比喻合作无间的知音。《晋书.嵇康传》:“盖其胸怀所寄,以高契难期,每思郢质。”【词语郢质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质

  • 平阳客

    源见“平阳歌舞”。指贵戚的客人。唐陈嘉言《晦日宴高氏林亭》:“人是平阳客,地即石崇家。”

  • 百家衣体

    诗体的一种。北宋黄庭坚称集古人的诗句而成之诗为“百家衣体”。宋代惠洪《冷斋夜话》:“集句诗,山谷谓之百家衣体。”【词语百家衣体】  成语:百家衣体汉语大词典:百家衣体

  • 止艮

    《易.艮》:“《彖》曰: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”后以“止艮”谓停止。唐李程《蒙泉赋》:“宜习坎以为德,胡止艮而莫前!”【词语止艮】   汉语大词典:止

  • 左家娇女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二晋.左思《娇女诗》:“吾家有娇女,皎皎颇白晰,小字为纨素,口齿自清历。鬓发覆广额,双耳似连璧。”晋朝文学家左思在《娇女诗》中怀着深厚的父爱,写了两个小女儿的天真可爱的形象。诗歌首句以“

  • 十日饮

    源见“平原十日饮”。谓朋友连日欢聚。宋苏轼《和刘景文见赠》:“留子非为十日饮,要令安世诵亡书。”见“十日之饮”。南朝齐·陆厥《奉答内兄希叔》:“平原~,中散千里游。”【词语十日饮】  成语:十日饮汉语

  • 言之太甘,其中必苦

    原意是指对人说话过于好听,其中必有苦衷。后则泛指言辞过于悦耳,其中必有不良企图。公元前660年,晋献公听信宠姬骊姬谗言,令太子申生率兵攻打东山狄人。晋兵到达稷桑后,狄人军队出来迎战,申生打算就势打上一

  • 乐镜

    同“乐昌之镜”。唐温庭筠《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竹里有嘉莲》:“同心表瑞荀池上,半面分妆乐镜中。”

  • 两鹤相随

    源见“梅妻鹤子”。宋沈括《梦溪笔谈.人事二》:“林逋隐居杭州 孤山,常畜两鹤,纵之则飞入云霄,盘旋久之,复入笼中。”后因以“两鹤相随”写隐逸生活。宋刘克庄《沁园春.平章生日丁卯》词:“向朝堂衮绣,万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