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

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

左传.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(告老),晋侯问嗣焉(晋侯,指晋悼公,按《吕氏春秋》说是晋平公是错误的。问嗣,是问接替他中军尉职务的当是何人)。称解狐,其仇也,将立(同位,指置解狐于此职位)之而卒(指解狐死)。又问焉。对曰:‘午可也。’……”又“襄公二十一年”:“祁大夫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。”

吕氏春秋.去私》:孔子曰“善哉!祁黄羊之论也,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,祁黄羊可谓公矣!”

关于公而忘私,《吕氏春秋.去私》中又说:“尧有子十人,不与其子而授舜,舜有子九人,不与其子而授禹,至公也。”又《汉书.贾谊传》:“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。”后世所谓“大公无私”即由这些公而忘私的记述演化而来。

祁奚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”的故事,旧常用为大公无私的典范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二:“许武又道:‘……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内举不避亲,诚恐不知二弟之学行者,说他因兄而得官,误了终身名节……’”


【词语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】  成语: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

猜你喜欢

  • 鼓噪伐吴

    《左传.哀公十七年》:“三月,越子伐吴,吴子御之笠泽,夹水而陈。越子为左右句卒,使夜或左或右,鼓噪而进……当吴中军而鼓之,吴师大乱,遂败之。”春秋时,吴越战争中,(鲁哀公十七年)越军进攻吴军时用鼓声(

  • 一瓢喧

    源见“许由瓢”。指世间烦恼。金元好问《箕山》诗:“尚厌一瓢喧,重负宁所屑。”

  • 朱碧乱

    源见“看朱成碧”。指目光恍惚,不辨五色。宋辛弃疾《蝶恋花.和赵景明知县韵》词:“公子看花朱碧乱,新词搅断相思怨。”

  • 后进之秀

    犹后起之秀。《宋书.张畅传》:“畅少与从兄敷、演、敬齐名,为后进之秀。”周素园《贵州民党痛史》第四篇第三章:“遵义 曹兴蕲,宪政会后进之秀也。”见“后起之秀”。《宋书·张畅传》:“畅少与从兄敷、演、敬

  • 桓魋欲杀孔子

    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去曹适宋,与弟子习礼大树下。宋.司马桓魋欲杀孔子,拔其树。孔子去。”魋,音tuī。宋国司马桓魋仇恨孔子欲杀之。后以此用为仁人君子遭人仇恨遇险之典。《文选》卷五三李萧远《运命论

  • 伏骥

    《楚辞.九辩》:“骐骥伏匿而不见兮,凤凰高飞而不下。”王逸注:“仁贤幽处而隐藏也。”后以“伏骥”比喻贤者隐居不仕。明 王錂《春芜记.访友》:“纵是埋尘空伏骥,还怜倾盖似登龙。”同“伏枥骥”。清吴嘉纪《

  • 急迫助长

    源见“揠苗助长”。谓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。明魏校《论学书》:“五峰之学,不务涵养本原,只要执发见一端,便张皇作用,故有急迫助长之病。”

  • 鲁两儒生

    《汉书.叔孙通传》:“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。鲁有两生不肯行,曰:‘公所事者且十主,皆面谀亲贵。今天下初定,死者未葬,伤者未起,又欲起礼乐。礼乐所由起,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。吾不忍为公所为。公所为不合

  • 屠龙破产

    源见“屠龙技”。指付出巨大的代价学习高超而无用的技艺或学问。宋曾巩《冬晓书怀》诗:“屠龙破产习已妄,画蛇著足弃未能。”【典源】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,单千金之家,三年技成,而无所用其

  • 大而化之

    原指以大道化服天下,后则形容为事当举其概要,不宜琐细、具体。齐人浩生不害问孟子,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。孟子回答道,他是个好人,是个实在的人。浩生不害又问,什么叫作好?什么叫作实在?孟子回答道,一个人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