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天经地义

天经地义

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。公元前519年,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。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,两年后,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,并令各出粮食、军队,以为次年勤王之用。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,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。子太叔回答道:“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。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,礼是天、地、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。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。”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,表示要“终身守此言”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子太叔见赵简子,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。对曰:‘是仪也,非礼也。’简子曰:‘敢问何谓礼?’对曰:‘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:‘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’……简子曰:‘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潘岳《世祖武皇帝诔》:“咏言孝思,天经地义;问谁赞事,英彦髦士。”


并列 经,常规、原则。义,正理。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。也比喻理所当然,无可非议。语本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李存葆《高山下的花环》:“在人民之中,~也应该包括你——我心爱的妻子!”△常用于事理方面。→理所当然 ↔岂有此理


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,不可更改的道理。

出处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
春秋时期,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(地名)会见各诸侯国大臣,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。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,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,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。这时,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,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、进退周旋的礼节。吉说:“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,不是礼节。”赵鞅又问:“那什么叫礼呢?”吉回答说:“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,礼是上天的法则,大地的根本,民众行动的依据。”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,最后总结说:“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,使人们相信政令,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。如果最终悲哀、欢乐不违背礼节,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。”赵鞅听后赞叹不已,说:“哎呀,礼的规模和含义,真是宏大到极点了。”

近义理所当然

例句

人要为生存而劳动、奋斗,这是天经地义的。


【词语天经地义】  成语:天经地义汉语词典:天经地义

猜你喜欢

  • 破瓮得妇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方技传.管辂》裴松之注引所谓刘太常者曰:“路中小人失妻者(路中或作洛中),辂为卜,教使明旦于东阳城门中伺担豚人牵与共斗。具如其言,豚逸走,即共追之。豚入人舍,突破主人瓮,妇从瓮中出。”

  • 得饶人处且饶人

    得:能够。 能够原谅人的地方,还是原谅别人为好。 意谓做事不要做绝,要留有余地。语出宋.俞文豹《唾玉集.常谈出处》:“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工棋,常饶人先,其诗曰:‘烂柯仙客妙通神,一局曾经几度春。自出

  • 掩袂对怀王

    源见“掩鼻计”。谓对君王用衣袖掩鼻。指中了诡计。唐李白《惧谗》诗:“魏姝信郑袖,掩袂对怀王。一惑巧言子,朱颜成死伤。”

  • 颉羹侯

    同“羹颉侯”。元陈孚《漂母冢》诗:“莫笑千金酬漂母,汉家更有颉羹侯。”

  • 繇余讽秦

    《史记.秦本纪》:“戎王使由余于秦。闻缪公贤,故使由余观秦。秦缪公示以宫室、积聚。由余曰:‘使鬼为之,则劳神矣。使人为之,亦苦民矣。’缪公怪之,问曰:‘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,然尚时乱,今戎夷无此,何

  • 淮王受道

    《汉书》卷四十四《淮南王传》:“淮南王安为人好书…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,作为《内书》二十一篇,《外书》甚众,又有《中篇》八卷,言神仙黄白之术,亦二十余万言。”“上使宗正以符节治王。未至,安自刑杀。”

  • 问唐举

    源见“蔡泽年寿”。指看相问卜,预测未来。宋陆游《初夏杂兴》诗之二:“何劳问唐举,彻尾是清寒。”

  • 桥山弓剑

    源见“乘龙出鼎湖”。借指已故帝王。清王夫之《得安成刘敉功书》诗:“故国衣冠涕泪残,桥山弓剑不重攀。”

  • 南鹞北鹰

    鹞、鹰:都是凶猛的鸟。比喻为人刚直严峻。典出晋崔洪事迹。崔洪事迹见“挽弩自射”条。洪为人严正,晋武帝司马炎时为御史治书。有个叫冯恢的,其父为弘农太守,欲将己爵位传其少子冯淑。其父死,冯恢回籍居丧,佯装

  • 就木

    指人死而殓于棺木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……遂奔狄……狄人伐廧咎如,获其二女:叔隗、季隗,纳诸公子,公子取季隗,……将适齐,谓季隗曰:‘待我二十五年,不来而后嫁。’对曰:‘我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