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弩不穿鲁缟
同“强弩之末”。元 刘壎《隐居通议.诗歌一》:“一炬可攻连营,强弩不穿鲁缟,优劣可得而论关。”
同“强弩之末”。元 刘壎《隐居通议.诗歌一》:“一炬可攻连营,强弩不穿鲁缟,优劣可得而论关。”
同“雷公剑”。唐鲍溶《寄福州从事殷尧藩》诗:“雷令剑龙知去未,虎夷云鹤亦来无?”
使凶残的人不再作恶,改而为善,就可以不用刑杀。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曰:‘善人为邦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诚哉是言也!’”亦作“捐残去杀”。《汉书.李广传》:“夫报忿除害,捐残去杀,朕之所图于将军也。”
做事适宜就叫做“义”。语出《礼记.中庸》:“义者,宜也。尊贤为大。”孔颖达疏:“宜谓遇事得宜。”《淮南子.齐俗训》:“义者,宜也。昔有扈氏为义而亡,知义而不知宜也。《汉书.公孙弘传》:“弘对曰:‘臣闻
《宋史.刘随传》:“随与孔道辅、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,皆以清直闻。随临事明锐敢行,在蜀,人号为‘水晶灯笼’。”水晶,即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,如做成灯笼,将明亮无比。刘随遇事善断,态度明朗,故有此喻。后以“
《世说新语.任诞》:“贺司空入洛赴命,为太孙舍下。经吴阊门,在船中弹琴。张季鹰本不相识,先在金阊亭,闻弦甚清,下船就贺,因共语,便大相知说。问贺:‘卿欲何之?’贺曰:‘入洛赴命,正尔进路。’张曰:‘吾
《晋书.山涛传》:“后遇阮籍,便为竹林之交,著忘言之契。”后以“忘言交”指不借语言而心意相通的知交。唐袁郊《甘泽谣.圆观》:“〔李源〕悉将家业为寺公财……不置仆使,绝其知闻,唯与圆观为忘言交。”【词语
同“桐叶之封”。唐白居易《赠悼怀太子挽歌辞》诗之二:“剪叶藩封早,承华册命尊。”
《后汉书.周燮传》:“良字君郎,出于孤微,少作县吏,年三十,为尉从佐。奉檄迎督邮,即路慨然,耻在厮役,因坏车杀马,毁裂衣冠,乃遁至犍为,从杜抚学。”东汉人冯良,虽屈身为县吏,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。一次
同“漉巾陶令”。宋张耒《孙志康许为南酿》诗:“欲为漉巾潜,请学涤器如。”
源见“老骥伏枥”。指远大的志向。清吴元龙《长椿寺病马行》:“伏枥虽虚千里心,脱?翻适长林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