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徐妃半面妆

徐妃半面妆

南史.梁元帝徐妃传》:“元帝徐妃讳昭佩,东海 郯人也……妃无容质,不见礼,帝三二年一入房。妃以帝眇一目,每知帝将至,必为半面妆以俟,帝见则大怒而出。”后因以“徐妃半面妆”借指不完整的事物。唐李商隐《南朝》诗:“休夸此地分天下,只得徐妃半面妆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南史·梁元帝徐妃传》:“妃无容质,不见礼,帝三二年一入房。妃以帝眇一目,每知帝将至,必为半面妆以俟。帝见则大怒而出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梁元帝的徐妃容颜不佳,不受宠爱,元帝两三年才到她房里一次。徐妃因为元帝一只眼是瞎的,每次知元帝将来,一定作半面妆等候。元帝来一见便大怒而走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女子妆饰等。

【典形】 半面春、半面妆、半妆、徐妃半面妆、徐娘半面、徐妆、妆半、半面恼红妆、徐妃半面、半面宫妆。

【示例】

〔半面春〕 明·徐渭《唐伯虎画崔氏像》之一:“巫云已散当年梦,吴粉空传半面春。”

〔半面妆〕 宋·宋祁《落花》:“将飞更作回风舞,已落犹成半面妆。”

〔半妆〕 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赋梅雪》:“晚来楼上,对花临镜,学作半妆宫额。”

〔徐妃半面妆〕 唐 · 李商隐 《南朝》:“休夸此地分天下,只得徐妃半面妆。”

〔徐娘半面〕 宋·钱惟演《荷花》:“徐娘羞半面,楚女妬纤腰。”

〔徐妆〕 宋·史达祖《夜合花》:“向销凝里,梅开半面,情满徐妆。”

〔妆半〕 宋·苏轼《新渡寺席上》:“神屠不目全,妙额惟妆半。”


【词语徐妃半面妆】  成语:徐妃半面妆

猜你喜欢

  • 无弦木

    同“无弦琴”。木,代指琴。宋黄庭坚《次韵高子勉》之八:“三尺无弦木,期君发至音。”

  • 唐衢恸

    同“唐衢痛哭”。清赵庆熺《步步娇.杂感》套曲:“死缠绵恨比江淹,泪模糊学个唐衢恸。”

  • 万籁俱寂

    自然界万物无声,一片寂静。唐代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见“万籁无声”。【词语万籁俱寂】  成语:万籁俱寂汉语大词典:万籁俱寂

  • 开宗明义第一章

    开宗:阐明宗旨。明义:说明义理。 原是《孝经》第一章篇名。 后指作文或讲话首先说明主旨。语出《孝经》“开宗明义章第一”。邢昺疏:“开,张也;宗,本也;明,显也;义,理也。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,显明

  • 麋角鸽羽

    《北齐书.李绘传》:“绘字敬文,……河涧守崔谋恃其弟暹(崔暹,安平人,字季伦,官御史中尉、度支尚书、仆射,曾作表弹劾免官死多人,威名日盛)势,从绘乞麋角鸽羽。绘答书曰:‘鸽有六翮,飞则冲天;麋有四足,

  • 中庸其至矣乎

    中庸: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。中,折中。庸,平常。孔子宣扬中庸之道,就是要人们办事调和折中,不偏不倚。至:极。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。语出《论语.雍也》:“子曰:‘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

  • 车笠

    源见“乘车戴笠”。比喻贵贱贫富不易的深厚友谊。宋陈师道《寄张文潜舍人》诗:“车笠吾何恨,飞腾子莫量。”清黄宗羲《祭冯韡卿文》:“升沉虽异,车笠无忘。”【词语车笠】   汉语大词典:车笠

  • 若敖

    同“若敖鬼”。《徐霞客游记.滇游日记四》:“然则李毅一方宗祖,将无若敖之恫乎?”【词语若敖】   汉语大词典:若敖

  • 蛙两部

    同“两部鼓吹”。宋苏轼《赠王子直秀才》诗:“水底笙歌蛙两部,山中奴婢橘千头。”

  • 济胜

    源见“济胜之具”。指攀登胜境游览。清赵翼《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》诗:“衰老自怜难济胜,层椒临眺亦忘还。”【词语济胜】   汉语大词典:济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