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动于中而形于言
中:指内心。形:表现。 意谓言辞是人的内在感情的表露。即“言为心声”之意。语出《文选.卜商〈诗序〉》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(咏)歌之,永(咏)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”金.元好问《杨叔能小亨集引》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发乎迩而见乎远。”
中:指内心。形:表现。 意谓言辞是人的内在感情的表露。即“言为心声”之意。语出《文选.卜商〈诗序〉》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(咏)歌之,永(咏)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”金.元好问《杨叔能小亨集引》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发乎迩而见乎远。”
见“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”。《明史·列传第67》:“使贤于天下之事~。”【词语知必言,言必尽】 成语:知必言,言必尽
源见“苏武节”。指苏武被困匈奴时卧雪窖、牧羝羊的生活。比喻陷于极端困境。清陈维崧《秋日怀幔亭先生》诗:“雪窖羝羊双涕泪,锦官杜宇一悲号。”
南朝宋.范晔《后汉书.张纲传》:张婴(起义军领袖)听了张纲(时为广陵太守)的劝说,“泣下,曰:荒裔愚人,不能自通朝廷,不堪侵枉,遂复相聚偷生,若鱼游釜中,喘息须臾间耳。今闻明府之言,乃婴等更生之晨(辰
源见“黄粱梦”。形容人生富贵虚幻、无常。宋吴潜《蝶恋花.吴中赵园》词:“回首人间名利局,大都一觉黄粱熟。”
同“弃?生”。明李梦阳《潼关》诗:“满眼非无弃?者,寄言军吏莫嗔颜。”
同“二疏还乡”。前蜀杜光庭《怀古今》诗:“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,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。”
同“暮雨朝云”。唐罗隐《巫山高》诗:“暮洒朝行何所之,江边日月情无尽。”
见〔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〕。其他 形容死伤惨重。《战国策,魏策四》:“天子之怒,~。”△多用于战争方面。也简作“伏尸流血”。【词语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】 成语: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汉语大词典:伏
同“千头木奴”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.送杨民瞻》词:“岁晚问无恙,归计橘千头。”
比喻无所作为之人。宋陶岳《荆湘近事》: “马氏奢僭,诸院王子,仆从烜赫,文武之道,未尝留意,时谓之酒囊饭袋。” ●汉王充《论衡·别通》:“人生禀五常之性,好道乐学,故辨于物。今则不然,饱食快饮,虑深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