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不加点

文不加点

文选.祢衡.鹦鹉赋序》:“衡因为赋,笔不停缀,文不加点。”

初学记》十七引汉.张隐《文士传》:“吴郡张纯少有令名,尝谒骠骑将军朱据,据令赋一物然后坐,纯应声便赋成,文不加点。”《后汉书.祢衡传》;“衡揽笔而作,文不加点。”

“文不加点”谓文章一气呵成,无须修改。形容文思敏捷,写作技巧纯熟。

南史.刘孺传》:“孺少好文章,性又敏速,尝在御座为《李赋》,受诏便成,文不加点。”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十九回:“拈笔在手,文不加点,字走龙蛇,灯下一挥而就。”


主谓 点,涂改。文章一气写成,无须修改。形容才思敏捷,下笔成章。语出汉·祢衡《鹦鹉赋》:“衡因为赋,笔不停缀,文不加点。”《九尾龟》:“我做令官并无私曲,你若能~,大家也要公贺三杯!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形容文章写得好的人才思敏捷。→一挥而就 手不停挥 一气呵成 ↔才竭智疲 江郎才尽。也作“文无加点”。


【词语文不加点】  成语:文不加点汉语词典:文不加点

猜你喜欢

  • 槐宫

    同“槐柯蚁穴”。宋刘克庄《念奴娇.丙寅生日》词之五:“丹汞灰飞,黄粱炊熟,跳出槐宫里。”

  • 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

    朝廷大臣,要用仁义之道事奉君主,如果行不通,就辞职不干。 旧指为臣之道。语出《论语.先进》:“所谓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”清.顾炎武《与公肃甥书》:“所谓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吾甥宜三复

  • 赤脚踏层冰

    光着脚走在厚厚的冰层上。 古人苦热,幻想一种清凉的祛暑之法。语出唐.杜甫《早秋苦热堆案相仍》:“南望青松架短壑,安得赤脚踏层冰?”宋.陆游《夏夜泛舟书所见》:“夜半归来步松影,真成赤脚踏层冰。”元.

  • 鶂路之风

    源见“六鹢风”。喻指仕途的挫折和困境。唐王勃《上明员外启》:“犹恐先驰折翮,频惊鶂路之风。”

  • 三字沉冤

    源见“三字狱”。指未得申雪的冤狱。杨道生《狱中》诗:“中原大地起腾蛟,三字沉冤恨未消。”

  • 林蕴磨颈

    林蕴,人名;磨颈,用凶器磨颈部进行威胁。后作为尽忠报国的典故。出自唐林蕴事迹。林蕴字复梦,泉州莆田人,生卒年月不详。贞元年间曾在西川节度使韦皋手下任推官。元和元年(806年)西川节度副使、知节度使刘闢

  • 玉版

    同“玉版师”。宋陆游《村舍小酌》诗:“玉版烹雪笋,金苞擘双柑。”【词语玉版】   汉语大词典:玉版

  • 钻李

    《晋书.王戎传》:“家有好李,常出货之,恐人得种,恒钻其核。以此获讥于世。”【词语钻李】   汉语大词典:钻李

  • 孟贲之狐疑,不如童子之必至

    孟贲( ㄅㄣ bēn ):战国时勇士。狐疑:犹豫。 像孟贲这样的壮士如果犹豫不决,还不如一个小孩勇往直前。 表示行事贵在果决。语出《汉书.蒯通传》:“计诚知之而决不敢行者,百事之祸也。故猛虎之犹

  • 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
    州官:古时一州的长官。宋代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搒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,许人入州冶游观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后遂以“只许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