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望穿秋水

望穿秋水

晋.葛洪《西京杂记》:“卓文君姣好,眉如远山,目如秋水。”

唐.白居易《寄微之》诗:“白头吟处变,青眼望中穿。”

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(cù)损他淡淡眉山。”

秋水明净澄澈,用以比眼睛。望穿秋水用以形容对异地亲人的殷切盼望。
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凤阳士人》:“望穿秋水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


述宾 眼睛都要望穿了。形容殷切盼望。语本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3本2折:“你若不去啊,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损他淡淡春山”。《聊斋志异·凤阳士人》:“~,不见还家,潸潸泪似麻。”△多用于描写盼望之语。→望眼欲穿


望穿秋水”形容热切盼望却久候不至的神情与心态,犹言 “望眼欲穿”。

“秋水”指什么呢? 为什么说 “望穿”呢?

“秋水”,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秋天里的水,而是代指美女的眼睛。人们把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,如袁桷 《题美人图》: “望幸眸凝秋水,倚愁眉簇春山。”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的眼波又谓之 “秋波”,如言 “秋波传情”、“暗送秋波”,即谓眉目传情之意。“波”即指眼神。

“秋水”、“秋波”皆喻美目而言。“望穿秋水”即言 “望穿了眼睛 ( 望眼欲穿) ”之意。有首歌词有一段唱道: “望穿秋水,不见伊人的倩影。更残漏尽,孤雁两三声。往日的温情,只换得眼前的凄清。梦魂无所依,空有泪沾襟……”其渴望思至之情溢于言表。“望穿秋水”那种热切、巴望、焦虑、祈愿等复杂难言的心态神情,不是一般人所能亲历或理解的。


【词语望穿秋水】  成语:望穿秋水汉语词典:望穿秋水

猜你喜欢

  • 申屠断鞅

    《后汉书.申屠刚传》:“光武帝尝欲出游,刚以陇蜀未平,不宜宴安逸豫。谏不见听,遂以头轫乘舆轮,帝遂为止。”旧注云,“以刀断马鞅”,未详所出。〔按〕东汉郭宪谏光武帝,有“拔佩刀以断靷”事。参见“断靷”。

  • 白华

    《诗经.小雅》《白华》等佚篇《诗序》:“《白华》,孝子之洁白也……有其义而亡其词。”《白华》,是《诗经.小雅》逸诗的篇名,《诗序》说:“白华,孝子之洁白也……有其义而亡其词。”后用为咏孝亲之典。今《诗

  • 钟繇笔

    《晋书.卫瓘传》附《卫恒传》:卫恒《四体书势》:“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,俱学之于刘德升,而钟氏小异,然亦各有巧,今大行于世云。”三国魏.钟繇为著名书法家,善长行书草书,与胡昭齐名,当时有“胡肥钟瘦”

  • 触鳞

    同“犯鳞”。《旧唐书.高宗纪论》:“虚襟似纳于触鳞,下诏无殊于扇暍。”明王世贞《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》诗:“爱主投经术,如何遂触鳞?”【词语触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触鳞

  • 日引月长

    《国语.齐语》:“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,田狩、罼弋,不听国政,卑圣侮士,而唯女是崇……是以国家不日引,不月长。”后以“日引月长”谓事物随时光不断增长。《三国志.魏刘馥传》:“入作纳言,出临京任,富

  • 汝曹催我老

    汝曹:你等。指子女。曹,等辈,侪类。 意谓子女成长,使父母心力交瘁而加速衰老。语出唐.杜甫《熟食日示宗文宗武》:“汝曹催我老,回首泪纵横。”清.谭嗣同《思纬氤氲台短书.报贝元征》:“人人(按:指泰西

  • 鸣玉宴

    《国语.楚语下》:“王孙圉聘于晋,定公飨之,赵简子鸣玉以相。”三国吴.韦昭注:“鸣玉,鸣其佩玉以相礼也。”春秋时晋定公设宴招待楚国大夫,赵简子鸣佩玉以为礼。后以“鸣玉宴”作为描写宴饮的典故。唐.李贺《

  • 船沉鉅鹿

    源见“破釜沉舟”。指项羽领兵誓死攻破秦军鉅鹿之围事。清严遂成《乌江项王庙题壁》诗:“剑舞鸿门能救汉,船沉鉅鹿竟亡秦。”

  • 阳台

    源见“巫山云雨”。指男女欢会之所。唐李白《寄远》诗之四:“相思不惜梦,日夜向阳台。”宋无名氏《卜算子.姓彭》词:“结裹风流倬底郎,直入阳台去。”【词语阳台】   汉语大词典:阳台

  • 情之所钟,正在吾辈

    钟:汇集,专注。 感情专注,正是我们这些人。 后常指年轻人富于感情,当及时行乐。语出《世说新语.伤逝》:“王戎丧儿万子,山简往省之,王悲不自胜。简曰:‘孩抱中物,何至于此!’王曰:‘圣人忘情,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