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朝三暮四

朝三暮四

原意谓以诈术欺人,今谓反复无常。养猕猴的老翁给猕猴分发橡子。说,早上发三个,晚上发四个。猕猴们都很不满。老翁见状,改口道,那么早上发四个,晚上发三个,猕猴们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兴。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

【例句】:

列子·黄帝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‘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’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‘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’众狙皆伏而喜。物之能鄙相笼,皆若此也。” 五代后晋·刘煦《旧唐书·皇甫镈传》:“直以性惟狡诈,言不诚实,朝三暮四,天下共知;惟能上惑圣聪,足见奸邪之极。”


并列 ①耍花招欺骗人。现多比喻反复无常、变化多端。语出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你叔公向来痛恨~、偷鸡摸狗之类不讲道德的行为,我相信他是会同情支持你的,是会出面为你说话撑腰的。”②形容数目众多。 唐·崔仁《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》:“来者如云,~。”△多用于说明不专一、变化无常方面。→朝秦暮楚 ↔一心一意。 也作“朝四暮三”、“暮四朝三”。


解释本指只变名目,不变实质来欺骗人。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。

出处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(jū,猕猴)公赋(xù,橡实)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

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,看起来千差万别,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,这就是“齐物”,并举了“朝三暮四”的例子来说明。这个例子说,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,说:“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。”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。养猴人又说:“既然这样,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。”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。这个例子中,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,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,这就是所谓的看似不同,实际齐一的“道”。

近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

反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

例句

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,没有人喜欢她。


【词语朝三暮四】  成语:朝三暮四汉语词典:朝三暮四

猜你喜欢

  • 灭门

    指占卜官残害他人而使全家满门被处死。后以此典比喻残酷刑罚。西汉时,统治者仍依古代传统习惯任用占卜官之推算来测定国家大事。平时与卜官有点小怨小隙之人,常被他们借用公法来杀害;卜官们随心所欲地中伤他人,因

  • 立程门

    同“立雪程门”。清王摅《和清风店雪后题壁》:“有时还去立程门,门外雪深正三尺。”

  • 子虚赋

    参见:子虚【词语子虚赋】   汉语大词典:子虚赋

  • 雪比盐

    同“雪似盐”。元张雨《东坡书真迹藏义兴王子明家要予次韵凡九首》之二:“谢女娇吟雪比盐,北台马耳见双尖。”

  • 东篱黄菊

    同“东篱菊”。唐钱起《九日田舍》诗:“今日陶家野兴偏,东篱黄菊映秋田。”

  • 穷途老阮

    同“穷途阮籍”。金元好问《岐阳》诗之一:“穷途老阮无奇策,空望岐阳泪满衣。”

  • 四代五公

    参见:四代三公

  • 桃李时

    比喻青春年华。唐陈子昂《感遇诗》之二六: “日耽瑶池乐,岂伤桃李时。” 参见:○夭桃秾李

  • 虏马饮江水

    《宋书.臧质传》:“质答书(注:指答拓跋焘)曰:‘省示,具悉奸怀。尔自恃四脚(注:四角是幞头的别称,此当指皇帝所戴上曲式样者,即王冠之义),屡犯国疆。诸如此事,不可具说。王玄谟退于东,梁坦散于西,尔谓

  • 江西诗派

    宋代黄庭坚为江西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,宋时称效法黄庭坚诗法的一派人为“江西诗派”。宋代吕本中作《江西诗社宗派图》,自黄庭坚以下,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为江西宗派。《宋史.艺文志》有吕本中所辑《江西宗派诗集